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三)视界
一个人的世界和生活,高不过他的视界,高不过他的视角,高不过他的心。
世界,是视界的投影;视界,是视角的投影;视角,是心的投影。(心,是什么的投影呢?喜欢参悟的朋友可以参一参。)
关于视界和视角,我们平时更常用的词是眼界和眼光。眼界相当于视界,眼光相当于视角。
视界,视代表的是感知、认知、觉知。界,既代表着感知、认知、觉知的范围,也代表着感知、认知、觉知的边界。既然是有范围和边界的,那么在范围和边界之外的是什么呢?是盲区。
注意上面所使用的三个词:感知、认知、觉知。
视界有感知的视界,有认知的视界,有觉知的视界。
与此对应的世界也是如此,有感知的世界,有认知的世界,有觉知的世界。
这三者的边界通常来说并不是相同的,有感知不一定有认知,有感知或认知,不一定有觉知。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类皆生活在感知和认知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在感知和认知的同时,还活在觉知之中。
根据视角学第一法则,一切皆是视角。感知、认知、觉知,同样也是三种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即有不同的视界,不同的视角即呈现出不同的世界。
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人,感知的能力有差别,认知的能力有差别,觉知的能力也有差别。
所以,如果两个人在感知、认知、觉知的能力与范围方面有较大差别的话,相互之间就难以沟通,除非沟通的内容处在双方感知、认知、觉知的能力与范围相互重叠的部分,出这个范围,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虽然一个人的感知、认知、觉知的能力与范围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提升的,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快地改变与提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当一个人尚未产生主动改变、主动提升的意愿时,就更为困难。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就不要强求别人能够与我们拥有相同的视界,而应接纳别人保持其自己的视界。
如果我们希望他人理解我们,不如我们先理解他人。
如何才能理解他人呢?这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视角——放下自己,调换位置,以对方的角度去观察,去体会,去感知,去认知,去觉知。
只有契入对方的视角,才能感知、认知、觉知到呈现在对方视角下的视界,才能理解他所感知、认知和觉知到的世界。
然后你可以将对方的视角与自己的视角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然后你还可以再做一件事——在同时理解对方与自己视角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视角去统摄这两种不同的视角。这时你就会现一个新的秘密,这个新的视角既能同时理解两种不同的视角,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既不同于自己和对方原来的视角,同时也能理解和包容自己和对方原来的视角。
于是,我们不仅理解了对方的视角,还提升了自己的视角——这种提升即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所谓智慧,即是一种圆融无碍的视角。
从视界的角度而言,即可以说,我们拓展了新的视界。
感知视界、认知视界、觉知视界,究竟有什么不同?
感知视界,即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一切现象本身。
认知视界,即对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辨认、定义、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在认知生之前,现象是无法表达的,所有的表达都是一种认知。没有认知就无法表达。
《明空禅心》第3章(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