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讲到的是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上一堂课讲到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这个第八识在了别它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是非常的微细,而不可了知的。那么虽然不可了知,我们可以根据教理的推断,乃至于圣言量的观察,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下一段我们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第八识的心王的活动,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应门: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第八识它本身是一个无记性的,我们说过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从无始劫到现在,保持一种中立的无记性。那么在中立无记性当中,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夹带着五个眷属,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这个徧行,诸位研究过百法,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好了,看这个讲义,补充讲表第十二面,
这个五徧行在我们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应该要注意这五个心所,看附表六、五徧行心所:先我们先解释这个名相
什么叫徧行?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
这个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这个行就是活动,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一切时间,一切的空间上活动,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时间,或者你是在一个无漏的圣人的时间,都有五徧行。在空间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徧行,所以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所以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是这样安立的。那么这五个徧行我们从两方面了解: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一、流转门——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二、还灭门——作意、触、受、想、思——《瑜伽师地论》
先看在五徧行的整个生起的次第有两个差别:《成唯识论》安立的五徧行是从流转门安立的,说是触、作意、受、想、思,这是《成唯识论》安立五徧行的次第;《瑜伽师地论》安立五徧行是从还灭门,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1、触
我们简单的说明,从流转门的角度,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什么叫做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这叫做触,刚开始的接触。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一句弥陀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这叫做触。
2、作意
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把他叫起来。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你到这个大都市去,接触五欲的境界,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触,所带动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带动了受——就是感受,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当然你要起恶念,那就会苦受——躁动,起善念的话就寂静——乐受。
4、想
受就会引生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你这个人很会想象,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我们只有触、作意、受,刚开始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脸是圆形的,眉毛长得怎么样?嘴巴怎么样?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心中开始说话以后,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为什么能够转变呢?你心中施设名言,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这个叫做想。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这个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个就是思。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师地论》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然后带动受,带动想带动思。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注解当中,他就做出说明,他说凡夫的心不决定,他的心识跟触有关系的,我接触染污的环境,我只好起恶念,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
起善念、起恶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触来带动,修行者的心念带动是作意。
我自己决定要起善念起恶念。所以我们讲受戒,这个人怎么知道你有得到戒体的?戒体就是防非止恶,就是你的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唉,不可以,你会产生警觉,防非止恶,趋吉避凶——表示你这个有戒体。也就是说修行人,他在面对三宝的境界许下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那么许下誓愿以后,他的心识的活动就不是由触来带动,是由作意带动,他经常保持警觉性。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第三个度众生。那么他有这样的作意呢,就带动触受想思,就造成一种还灭门,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这样子差别。当然这样讲,这个作意就很重要,一个人修行人是成功失败,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没有作意那就由触带动。
作意是整个生起善念恶念的关键点!
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这个作意是怎么来的呢?作意在《成唯识论》当中有四种力量而形成作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
一、境界力
你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触这些五欲的环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宝的境界活动,你就能够生起善的作意。说孟母三迁:中国的圣人孟子,孟子他能够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缘。他一开始住在菜市场旁边,当然孟子很聪明,但这个聪明是不决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恶,那么他在菜市场旁边的时候,他整天就学人家怎么样卖菜,怎么样去计算这个价钱?他母亲一看这不行,这样下去以后是个卖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坟墓旁边,搬坟墓旁边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么样祭祀,怎么样吹喇叭打鼓,他也学会了祭祀的礼仪。他母亲还是不满意,这个作意还不好。后来就搬到学校旁边,整天看人家读书,这个时候孟子也学习人家读书,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产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这个环境会影响我们的作意,你所接触的环境。
二、忆念力
这个环境消失以后,你说我出家这么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不断的忆念:可能怀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怀念过去的人事。你不断的怀念,也会影响作意。说你虽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誓愿,产生一个清净的戒体,有防非止恶,但是你不断的忆念五欲的境界,会破坏你的戒体、伤害你的戒体。忆念力会主导你的作意。虽然你今天很真诚的面对三宝愿,产生一个清净的作用——所谓的戒体,来保护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忆念邪恶的境界,所以忆念力也会产生一种作意。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心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三、希望力
你对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标也会影响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现世的快乐,追求五欲的快乐,来生去哪里?这跟我不重要,这种人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有些人觉得说今生过得痛苦一点,简单一点没关系,来生往生极乐世界要紧,这个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忆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响你的作意。
四、串习力
习惯性的动作,你每天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时间到了,你很自然的时间一到你就会去搭衣,就会去拜佛。你的不断串习,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这四种力量在《成唯识论》当中,它比较强调是忆念力,因为外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说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来干扰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触,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生长在秽土,又不是生长在净土,偶尔要出去办事、干什么的。所以这个境界力我们尽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
重点在于内因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这当中《成唯识论》很强调忆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来加强你的作意。所以你刚开始受戒的时候,那是一个很粗胚的戒体,很薄弱的戒体,那么你戒体要不断的加强,忆念是个关键。
《唯识三十颂讲记智敏上师》第6集直解(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