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其他类型 > 晚清 > 第194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想到这里,底气不由又足了几分,猛地一拍桌子,怒道:“大胆钟郡王事到如今居然还敢目无君上说,你到底是如何谋划、如何跟洋人勾结意图谋反的?”

载涛却仍旧淡淡地笑着,平静地说:“皇上,臣弟确实跟洋人有过协议,也拉拢了一些人为臣弟做事,但,却从未有过谋逆的想法。那把龙椅,臣弟自认资格、心智都不够,还轮不到臣弟来坐。”

听到他居然承认了勾结洋人和收买人心的罪名,载沣和载洵不禁吓得心胆俱裂,齐声高叫道:“老七”

光绪则是气得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载沣看了看面无血色的两位兄长,露出一个安慰的笑容,旋又看着光绪,缓缓说道:“皇上方才说的是。臣弟早就有了这番计划,所以才会遣散了家人,以免连累他们。臣弟也知道皇上乃是仁慈之君,必不会连累无辜,更加不会祸及长辈,所以臣弟的额娘,不管怎样总能够保住一条性命,只是臣弟无法实现她老人家的愿望,为阿玛传宗接代,确实是不肖子孙啊”说着,忍不住露出一丝愧疚。

载沣大口喘着气,总算是回过点神来,不禁气急败坏,低声怒喝道:“老七你到底是发了什么疯?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事来?”

载沣轻轻一笑,眼神有些飘忽,看向永寿宫的方向,喃喃说道:“为什么?我不过是想让她回到我身边,如此而已啊……”

“什么?”即使近在咫尺,载沣也没能听见他近乎喃喃自语的话,忍不住问了一句。

他笑了笑,看了载沣和同样一脸关切的载洵一眼,随即再次重重磕了个头,看着皇帝,朗声说道:“皇上,其实臣弟真的从未想过谋反,只不过想把婉贞接回臣弟身边,然后远走高飞,前往洋人的国家,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如此而已。所谓与洋人勾结,实际上不过是求他们在臣弟接到婉贞之后,带臣弟离开而已,并不针对皇上或是大清。”

朗朗之言回荡在乾清宫宽阔的大殿上,震荡出铿锵的回音,无惧、无悔,理直气壮、一往无前。

光绪和载沣、载洵都愣住了。他们静静地凝视着那张苍白但平静,毫无惧色的脸庞,一时间,心中激荡,竟哑口无言。

良久,载沣和载洵低下了头,脸上有着难掩的愧色。

他们自认没有那样的魄力,能够为了婉贞做出这种自毁前程、甚至自寻死路的事来,相比之下,他们对于婉贞的感情在这如海的深情面前,显得那么的肤浅和轻浮,相形见拙。

一时间,他们心中有了了悟——怕是终其一生,他们也不可能比载涛更有资格得到婉贞了吧

而光绪,脸色剧烈变换着,有些愣愣出神,忽然觉得自己与载涛是那么的相似——说起来,他们都是可以为了婉贞不惜一切的人啊

载涛可以为了她而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为了她而背弃了自己的良心和原则?若是他们异地相处,只怕自己的行为不会比他好上几分吧?

心中无形地苦笑着,他的脸上却依然面沉如水,重重地说道:“不管你舌灿莲花,如何为自己辩驳,可你行的是谋逆之事,图的是不轨之心,罪证确凿,不容狡辩如今你事机败露,已经无路可逃,你可认罪?”

载涛微微一笑,伏下了身子,安然说道:“臣弟认罪。”

成王败寇,他失败了,无话可说。虽然最终仍不免遗憾,没能跟婉贞白头偕老,但身后事早已安排完成,无所挂心。唯一放不下的她,有皇帝的照顾,他知道他爱她不下于自己,便也足以放心了。

如此,人世间再无牵挂

知晓

知晓

载沣和载洵听他认罪,不由大惊,急忙叩头求情道:“皇上,钟郡王虽犯下大错,但并无谋逆之心,况且他之前一直为了皇上和大清鞠躬尽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求皇上开恩,从轻发落啊”

光绪看了看下面跪着的三个弟弟,眼前不由自主飘过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在被囚禁的那段屈辱的日子里,怕也只有他们是真心对自己尊敬、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的吧?而在颐和园中,生死交关的时候,也只有他们一直坚定地站在自己身后,不遗余力的支持……

罢了,罢了。

他心头一软,放缓了语气说道:“钟郡王罔负圣恩,心思诡谲,意图谋逆,罪不可恕。然念在其护驾有功,功过相抵,削去其王爵及一切职务,交由宗人府圈禁,终生不得放出。”

听了这番裁决,载沣和载洵不由心底一松。终生圈禁虽然残酷,但比起抄家灭族、午门斩首的命运已经强了不知多少,确实是法外开恩了毕竟不管载涛的意图为何,他总是有着不轨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而且,只要人活着,以后总会有办法的,不是么?

而载涛则是大为意外,忍不住抬起头来看了光绪一眼,正好看到他眼中一闪即逝的不忍。

心中终是泛起了波澜。

自己的行为不管有着怎样的借口和出发点,总是侵犯危害了他的皇权。自古天家就无父子、无兄弟,骨肉相残比比皆是,血缘亲情淡薄如纸。他原本可以不顾一切判了自己死罪的啊却终究是放过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总是有着那么一丝兄弟亲情的。够了,真的够了

三人各自有着各自的心思,却都不约而同叩拜了下去,齐声说道:“臣弟谢主隆恩”

光绪突然觉得有些心力交瘁,挥了挥手,便有禁军走进殿来,将载涛架了出去。而他并没有反抗,只是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摘下了顶戴,便毫无怨言地被带走了。

《晚清》第19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