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讲到戊三,第三能变的相貌。
本论的修学内涵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就是我们每一个佛法的修学都必须有内在的观照力跟外在的行动力。当然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我们刚开始应该要先具足大乘的正见,所谓的大乘正见,就是说你刚开始修学佛法,你要先了解到生从何来,死将何去,生命的流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相貌?
从本论上天亲菩萨的宗旨,他认为生命简单的讲就是万法唯识,就是说我们生命有很多差别的相貌,有的做人,有的做一个蚂蚁,有的做狗等等,有很多的差别相貌,这些相貌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个心识是怎么样变现这些差别的生命果报呢?天亲菩萨他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说是我们这一念心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就是三能变。
第一个、初能变就是异熟能变,异熟识能变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异熟的功能。异熟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它能够把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业恶业,都把它保存下来,第二个等到时间成熟的时候,它就把这当中的最强大的业力,释放出来使令它变成果报。所以这个异熟就是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转换成一个果报,这个就是异熟。
第二能变叫思量。就是说当我们变成一个果报的时候,比如说你是一个男人,那么你这个果报体有外表的色身,内在的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我们在这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五蕴当中,会有一种自我意识的作用。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把它捏造出来的。你是一个人就以人为自我,当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所以这个自我意识,就是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把它变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讲到第三能变,这个第三能变的主要的作用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它的工作的内涵有六个心识,它是一个团体的、相互的作用。那么这六个心识当然一定要用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生起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的意思就包括造作业力。第三能变依止你这个五蕴的果报体,又去创造另外一个层次的业力。那么这个造业者是谁?说是你念佛,念佛是谁呢?祖师大德说造业又是谁呢?其实都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业的,因为第七第八这个初能变二能变是不造作业力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了境为性相,就是我们整个生命会创造业力,这是第三能变。
第三能变的造业情况,它的重点在善不善聚非,就是说一个再好的人他也会起恶心,一个再坏的人他也会有一些善念。这个就是说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思想情绪是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我们每一个人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分成了四种种类:
第一种人的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叫做根利遮轻。这个人他一出生的时候善根强,他听闻佛法一闻千悟,他就能够对佛法的修学马上相应,对戒定慧的功德马上就能够生起来,叫根利。遮轻:他本身的欲望烦恼也淡薄,像佛在世的时候,舍利佛尊者、目犍连尊者都是属于根利遮轻,所以他们在见到佛陀以后,一个礼拜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强、遮障少。
第二种人叫做根利遮重,有些人第三能变的情况,他善根也特别强,看到三宝也经常的欢喜,乃至于感动的掉眼泪,但是他内心的欲望也重,他要来到那些五欲的境界放逸的时候,也比一般人粗重。这种人就是双重的性格了,他善根也强,欲望也重。像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央掘魔罗,央掘魔罗嗔心很重,他被他以前师父误导,要去杀一千个人,后来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以后遇到了佛陀要杀佛,佛陀给他开导以后,他的恶心嗔心就调伏下来。跟佛陀出家在今生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也能够证得阿罗汉果,根利遮重。就是虽然他的烦恼罪业重,但是烦恼罪业是虚妄相。他随顺于三宝所造作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随顺于我们佛性的真实相,真实能破除虚妄。所以根利遮重他也可以成就圣道,只是他有一些困难,他要做一些破障的忏悔法门。
第三种人叫做根钝遮轻,遮轻就是说这个人没什么烦恼,欲望很淡薄,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他也不太会造罪业,但是他遇到了三宝也不生信心。就是世间的外道,正人君子,他本身欲望淡薄,但是对佛法的功德也不生好乐之心。这种人也是非常的危险,因为你暂时不造罪业,你不依止三宝也就没有解脱的因缘。
第四种人最糟糕的就是根钝遮重,善根浅薄烦恼粗重。当然这种人的生命多数都是在三恶道里面待过的。
这个地方说第六意识它的一个了境的情况,表现出来是善不善聚非,它有善的功能,有时候随顺于佛法的教诲,生起理智的观照。它有时候也随顺心中的欲望去造罪业,有时候不造善也不造恶,保持在无记。那么它的造业情况是夹带着种种的心所:五徧行、别境、善十一、随烦恼等等。这个都是我们所讨论的,第三能变的一个广大的功能,这些我们上次都说过了,我们看第十五面。前面是讲到第三能变的心王的了境能变,它的一个主要的作用。当然这个心王活动它带动很多的眷属了,这以下解释,第三能变它的活动的眷属,看论文: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这个地方是重复的解释徧行、别境两种心所。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一)徧行五
徧行的意思,“徧”当然是普徧,它能够普徧的在一切的时空当中活动,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叫“徧行”。
五徧行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五个心所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生起了别的作用,所以叫徧行。我们看别境,
(二)别境五
别境则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所曾习境。
定慧——缘所观境。故云“所缘事不同”也。馀如百法中释。
这个别境跟徧行是刚好相反,徧行它是普遍性的,别境是个别性的。这个心所它只能够在一种个别的所缘境中才能够活动,很特殊的所缘境。有五个心所:欲、胜解、念、定、慧。我们先看欲:
一、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这个欲就是希望。希望它的所缘境,一定是在一个所欲境,它所希望的境界,它要是不喜欢这个境界,它就不可能生起欲了。所以欲的活动是在所欲观境,当然也可能是在五欲的境界,或者三宝的境界都会有可能生起欲。
二、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胜解,这个胜解就是一个坚定的理解,那么它生起的活动必须在一个决定境,假设你对某一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么你不可能生起胜解的心所。
三、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你一定是在一个曾习境,你曾经所学习过的非常熟悉的环境,比如说你曾经念过佛,你临命终的时候才可能正念分明,把佛号的念心所生起来。如果你都没有念过佛,你当然不可能所谓的念,它必须是一个曾经所串习的境界。
四、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五、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这个定慧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在我们所观境,或者是在佛号或者是佛像,在所观境里面生起专注,生起抉择,故云“所缘事不同”,它所了别的事缘是各个不相同,在《百法》中有详细的说明。在心所当中,当然有六种心所,六位的《百法》,那么这当中徧行跟别境这两个都是不定心所,它们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当然这十个心所在《唯识学》是特别的重视,它们在引导第六意识产生的作用。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当然它的善恶受到它的心所的引导。在所有心所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十大地法。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地?为什么叫大地?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的处所。一个草木离开了大地,这个草木就没办法生长了。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心念,特别是这种坚固的心念,特别强烈的心念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叫做地——大地。我们解释一下十大地法:
我们第六意识的念头有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个念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任运就是说偶尔遇到什么环境你才起这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是非常薄弱;第二个是由作意引生的,就是说你这个心念特别的强烈坚固,不管你有没有这个环境,你都想去造作,当然这个强烈的心念由十大地法引生的。
第一个、就是慧:慧就是抉择。这个抉就是判断,择就是选择,你对生命是不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跟选择,这是智慧了。当然你的智慧跟你的学习有关,你过去学习过什么样的教法,你接受过外道的教法你就会有邪见,你接触过佛教的教法你就有正见,这个智慧就是我们的学习所产生的抉择。
第二个、念;第三个、定:当然这个智慧它要以念跟定的寂静做基础,你要在寂静当中不断的去思惟你所学习的教法,把这个教法消化以后才产生你的智慧。
第四个、胜解:你经过这样的消化以后,智慧就转成所谓的胜解了,就是你对你的生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就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
《唯识三十颂的意思》第11集直解(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