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后人提起大唐中兴,第一个想起的,是大将军郭子仪。殊不知,李光弼为大唐中兴立下汗马功劳,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
一、李光弼出身军事世家,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出身“柳城李氏”。在武周之前,李光弼的祖辈跟大唐没什么关系。李光弼父亲是契丹的酋长,如果按照祖辈的足迹,李光弼最多能做个部落酋长,一个部落和一个王朝相比,哪个更能让李光弼大展拳脚?
如果没有武周时期,李光弼的父亲率领契丹归降周朝,李光弼可能一辈子只会在史书上留下寥寥数语,绝无可能创造辉煌的战绩。你可能会质疑,有些小部落照样出了很多名将。但是一个将军,本身实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机遇。
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试问在一个小地方长大的人,眼界怎么比得上在一个强大王朝长大的人?
何况,李光弼遇到了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安史之乱,这是他的机遇。可以说,是安史之乱成就了后来的李光弼,李光弼凭借平定安史之乱青史留名。我们看李光弼的成长历程,从小熟读兵法,弓马娴熟,少时从军。
李光弼的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从小生活在军中,耳濡目染,比别人都要高。李光弼年少在军中升迁很顺利,其中不乏李光弼自己的努力,但是也有他父亲的势力在起作用。
“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不管多能吹嘘,到了战场上就是真刀真枪的干。李光弼在边关作战,屡战屡胜,是手里有真本事的人。很多有真本事的人会被打压,古代军队里也逃不过朝堂里的拉帮结派,李光弼的另一层身份就有用处了。
契丹归降不久,皇帝于情于理还是以安抚为重,底下人也不会去得罪李光弼。李光弼稳扎稳打,在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后来一举击败吐蕃、吐谷浑,立下大功。
李光弼的政治嗅觉很灵敏,安思顺想把女儿嫁给他,把他拉到一条船上。李光弼拒绝了,为绝了安思顺的念头,李光弼干脆辞官。
这里能看出李光弼不是两面三刀之人,相反,他态度很明显,对大唐一片赤诚之心。假设,李光弼倒戈,哪里再去找一个能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
历史就大变样了。李光弼都能看出安思顺的“野心”,皇帝却一点防备都没有,难怪后来皇帝被迫仓皇出逃。
这个时候,皇帝早就被安禄山蒙蔽,整个大唐盛世危机四伏,皇帝沉浸在自己的盛世美梦中,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
我们看,李光弼知道安思顺用心不良,李光弼那时候不是最靠近权力中枢的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安禄山的野心早就路人皆知,只有皇帝不相信。
二、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第一人
三次重要的平叛战争,李光弼都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一次次战场大捷,奠定了李光弼无可动摇的功绩。如果李光弼在战场上输一次,战争的天平就会有重大偏移,战场上胜负会直接影响大唐王朝能否延续。
太原之战,李光弼保住了唐军的军事战略重地。当时,安史之乱刚开始,一片混乱,皇帝跑了,太子自立门户,能拿主意的人都慌了神。李光弼当时面对十万大军围困太原,援军是不要想了,各地都自顾不暇,只能硬着头皮上。
拥有多年领兵作战经验的李光弼明白,军队不能乱,一旦自乱阵脚,太原就是拱手让人。他身为主将,自身压力很大,粮草辎重有限,手下只有一群临时召集的士兵。面对大军围城,李光弼是如何绝境逆袭,打赢太原之战的?
李光弼的作战路数很“野”,不管阴谋,还是阳谋,他都用。李光弼一门心思想着要打胜仗,绝对不能输,他也输不起。
李光弼背后退无可退,古代战争可没有优待战俘的条约,输了就是命丧黄泉。李光弼先加固防守,又假意投降,趁着对方内乱之际,抓住时机反攻,太原之战大胜。
我们看李光弼的计谋,是很典型的少胜多、弱胜强。就此一战,守住了唐军反攻的重要阵地,李光弼也名声大噪,开始掌握更多的兵权。
我们看记载安史之乱的史书,觉得里面有无数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李光弼在不知道前路时,毅然选择守护大唐。对比忘恩负义、犯上作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李光弼的选择值得钦佩。
相州之战是另一场关键的战役,这是李光弼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第一人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早期,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功劳是不相上下的,因为郭子仪年纪比李光弼大一些,再加上,是郭子仪向皇帝举荐李光弼,提起二人,郭子仪要放在前头。
相州之战后,李光弼才有可能反超郭子仪,成为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
相州之战发生了什么导致了李光弼后期被重用?唐肃宗是个有疑心病的皇帝,平叛还没结束,就开始怀疑节度使有异心。为了防止节度使联系过密,相州之战没有设置主帅,还派了个乱指挥的监军。
战场上瞬息万变,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九位节度使消息不通,各自为战,虽然占了人马优势,却毫不意外打了败仗。
监军鱼朝恩把相州之战失败的责任推给郭子仪,郭子仪从此赋闲在家,由李光弼代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李光弼名义上是副元帅,元帅其实是太子挂名,李光弼这个时候就是大唐手掌兵权最多的人。郭子仪被罢官,自然无法参与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李光弼开始步步反超,成为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
我们可能感叹一句,李光弼运气真好。如果一直被郭子仪压一头,最后史书上怎么写还很难说。但李光弼可不只是有好运气,只有好运气可没法接任副元帅。自古点兵派将,皇帝都要找个能放心的人,这个时期,皇帝很信任李光弼。
皇帝为什么撤下郭子仪?监军是皇帝的人,最会揣摩上意,皇帝不满郭子仪在民间越来越高的声望,郭子仪在相州之战必须失败。
郭子仪是前车之鉴,李光弼看到郭子仪的下场,自然不敢有大动作。皇帝这一招是“一石二鸟”,换下了郭子仪,同时敲打李光弼。
河南之战定乾坤,安史之乱结束。河南之战陷入僵持,打了两年多。最终的胜利就在眼前,走到穷途末路的叛军开始疯狂反扑。李光弼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头追击叛军。史朝义看到唐军不断逼近,万念俱灰下选择自杀,自此安史之乱结束。
李光弼无愧于平定安史之乱第一人的称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等待他的既有皇帝的封赏,还有皇帝的猜忌。
我们看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的表现,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从来没有二心。但是,皇帝看到了一个用兵如神的“威胁”,君臣矛盾初见端倪。
三、李光弼晚年拥兵自重,名声尽毁
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栽在同一个小人手里,那就是宦官鱼朝恩。李光弼虽然晚年落个拥兵自重的名头,但是好歹保住了小命。前面提过,李光弼此人政治嗅觉很灵敏。
当初,郭子仪只是革职,但现在李光弼是最大的出头鸟。没了一个李光弼,还有郭子仪。鱼朝恩在皇帝身边经常诋毁李光弼,李光弼怕皇帝做手脚害他,宁愿抗旨。
李光弼晚年过得很不如意,手下不服他,皇帝猜忌他,在这些重压下,,李光弼积郁成疾,不久离世。一代名将,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因为君臣猜忌名声尽毁,下场如此凄凉,令人叹息。
《历史方位的关键词》第1章 李光弼是什么人为什么是他平定了安史之乱(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