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同光十九年三月初一,圣京,承乾门。
这承乾门是圣京西门,也是大魏国门。当年太祖皇帝入主圣京就从此门而入,后来历代皇帝派兵出征或御驾亲征都会在这举行出征大典。
文武百官林立在门外两道,静待那位手握天下最高权柄的男人到来。道路中央,仅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身着玄铁纹虎铠,身披七尺朱红袍,他身后伫立着三万精兵,此时的他是帝国众多武将中的最高主帅——抚远大将军,余兴楷。
从大魏立国以来,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武臣仅有两位。一是乾坤台十六将之首的赵义信,带兵率将夺回天门,收复圣京,立下不世之功。二是神宗朝凉台抚军王素,曾多次收复戍边十郡,又在晚年平定凉州之乱,战功赫赫。
同光帝五日前任命余兴楷为抚远大将军,朝中大臣多有反对,以为封余兴楷为定国将军即可。这反对的缘故,是在其指挥权。
常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为将者真就可以在军中随心所欲。军中常设掌印将军一职,通常是由皇帝亲信来担任,负责监督主帅,还能根据情况代行主帅兵权。
但抚远大将军不同于其他将军。若任此职,不仅可以亲自掌印,还可得皇帝御剑一柄。得此剑,在军中可斩皇亲国戚、宗室贵勋且不受责罚,其权势可谓滔天。
二月二十六的朝会上,向来直言进谏的宋鹤卿闭口不言,反而是徐恺之为皇上力排众议坚持余兴楷担任大将军。明眼人都明白,黄阁老、余尚书一走,徐恺之这个新首辅就可以在朝中大展拳脚。
没了靠山庇护,就要面对风雨。得知徐恺之将要担任内阁首辅,都察院有不少言官纷纷上书请辞。更有数位老臣夜夜跪在万寿宫宫门外求见皇上,力求重议内阁首辅和出征大将人选。
对于那些请辞言官,同光逐个批复了他们的辞呈,仅一天就罢免了十二位言员。宫中传言,即使太子含泪求情也无用。
至于那些老臣,下场也是凄凉。同光对于他们是一概不见,任由他们跪于宫门之外忍受寒风吹骨,直到有人昏在地上同光才派太监把晕倒的老臣送回家去。事后,也只有皇四子文承以个人名义带药材登门慰问。
皇帝心意已决,众人不可阻。在二月二十九日,同光帝命兵部左侍郎杜亮兼任国子监司业在国子监讲武,所转述内容为固守天峻之十利,定国将军林太方与抚远大将军余兴楷东西合应以阻妖军进犯,后续如何步步为营收复失地。
此次讲学,不仅有千名学子听讲论辩,同来听讲的还有新首辅徐恺之,都御史宋鹤卿、吏部左侍郎宋元贞等一众朝臣。两宋一徐三位坐于蒲团之上,一个春风得意,一个不露声色,一个神色凝重,稍有交谈都会引得其他大臣们窃窃私语。
讲武期间,还有在京的四位皇子轻车简从悄然加入,那些没见过他们的学子还以为是姗姗来迟的新生。皇子们站在远处,观赏着那张巨大的全国地图,看杜亮和些许学子在地图上挥斥方遒。轻笔一挥,就是那日后的千军万马。狼毫落墨,就是那将来的夺旗易帜。
文康由衷感慨道:“好大的手笔,不愧是余大将军,短短几天就能拟出如此杰作,真乃朝廷栋梁虎将。”文承眼光扫过地图上每一支军队,感叹道:“是啊,要是二哥在这儿的话,也会由衷地大赞吧。”文泰道:“二哥要是在这儿,恐怕还会上去和他们辩论几番哩,再不然,就是去跟皇上求个几千兵马,甘愿为余大将军跑腿哩。”
文泰一席话让几位皇兄哑然失笑,文安笑过则说:“还好皇上有远见让他离京,要不然咱二哥又得挨骂。大哥,话说二哥三哥什么时候回京呀?”文康道:“时间紧迫,他们这次不会回京,而是直接到永宁等候皇上驾临。出征大典操办完后,皇上也会开始准备移驾西都。”
这场规模空前的国子监讲武共持续了两个时辰,在天界的帮助下,人妖双方战前的排兵布局在地图上一览无余。双方后续的行动,尤其是妖军的行动被兵部和学子们推演得细致入微。只待天峻狼烟传来,这场早已在棋盘上谋划好的大战就将拉开帷幕。
……
余兴楷双目微启,只身屹立在道路中央巍然不动,他的两侧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放眼天下,能受得起如此礼遇只有那位九五至尊。这是抚远大将军给他带来的无上权力,但同时也是无限的负担。
为官者,皆为凡人。这是天理,这是祖制。凡人不是圣贤,没有超凡的心境扛住整个国家的重压。此次前去,他率精兵三万离京,到了天峻,还要统领十万军队。共计十三万大军,是大魏的左膀。这场大仗还事关国运,此担,何其重也。
凡人不是半仙,抵不住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放眼本朝历史,此前能获此职出征者仅有两位。赵义信天赋异禀,将才横溢,二十四岁就已带兵打仗,收复圣京时年仅三十二岁,在将星云集的乾坤台中可谓“少年英雄”。
另一位王素则是久居前线,与妖军屡屡交战,甚至能带兵过三仓江大败群妖。晚年获此职前往凉州平乱时虽是七十岁高龄,但早已对兵法烂熟于心,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于打了一辈子恶仗的他,区区凉州不在话下。
而余兴楷自己呢?虽然被朝野上下誉为本朝,同光解下御剑,此剑剑鞘镀金,纹有江河图案,镶嵌十六枚血红宝石,其大小各不相同,分别代表大魏两都十四州。剑身由天门山玄铁打造,可削铁如泥,吹毛立断。
同光紧握了一下剑柄,又道:“抚远大将军余兴楷平身,接剑!”
余兴楷接下御剑后立刻起身佩剑,随后转身扯嗓呼声道:“当今圣主垂仁,欲拯苍生于倒悬;忠臣献策,誓为君忧而分难。今日我辈将士云集于此,旨在振我大魏之雄风,使那妖魔邪祟,闻之丧胆,望风而逃!”
语毕,余兴楷拔剑高呼:“众将士听令!随我出征!”
余音未散,隆隆的鼓声再度响起,军列中三千二百张战鼓此刻被军士们飞快地敲击,好似狂雷作响。旌旗招展如林,挥舞成风。三军齐唱战歌,气势如虹。圣京内外号角声齐齐吹响,震耳欲聋。此时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可以起身,与同光帝一起目送那三万精锐之师离京。
行军气势之威武,不禁让新臣露喜,老臣垂泪;行军声势之浩大,传遍京城各处,寺院为之烧香祈福,百姓为之合目祈祷。朝野上下,禁宫小巷,无不希望这支军队能够顺利凯旋。
待行军行至远望不见之处,天子储君、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依次退场。城门空荡,似乎仍回荡那首嘹亮的战歌:
苍苍雪原是吾家,茫茫大漠是故乡。铁骑踏破千里远,豪情壮志满胸膛。披铁甲,挎长刀,男儿当斩敌寇首。路漫漫,天寒寒,叫一声有何碍妨。来来来,应擎那弯弓大刀共退妖兽蛮。来来来,应持那虏兵敌首共饮得胜酒。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邪魔兮,觅个封侯!
《地之茫茫》第83章 旌旗扬(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