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哥舒翰微微眯眼,问道:“何问题?”
“安禄山欲反!”
哥舒翰脸上并没有太多惊讶之色,他沉声问道:“你从哪里听来的?”
“推断而来,将军您应该也明白,大唐现在的情况吧?外重内轻,边将大都十多年不动,节度使手握重权,而且限制极小,圣人的奢靡,更不必我多说了。”
李泰初压低声音,道:“将军该早作打算,我希望将军帮我,等日后若是有变……”
哥舒翰眉头微皱:“如何帮你?”
李泰初自然不可能说出帮他掌权这种屁话,唯名与器,不可假与人,就算是王忠嗣在这里,想让哥舒翰帮他掌权,也不是一件易事。
因此,李泰初只是行礼道:“敢问将军,哪里军功最多?”
“想要军功?那你得去最危险的地方了。”
“小子不怕危险,将军但说无妨。”
哥舒翰想了想,道:“军功来得最快的,不过是敌酋,你可去守卫烽火台,你们四人,可单独立一个烽火台,你为烽帅,就立在石堡城外三十里。”
烽燧亦称烽火,为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据唐人李贤《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云:“前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命低之,有寇即燃之,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日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烽用于夜间放火报警,燧用于白昼施烟报警。
由于烽燧一般均设在用土筑成的高台之上,故又称烽火台。
“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故唐代的燧烟亦有燃烧狼粪者,比喻战争发生的“狼烟”一词即由此而来。
故薛逢《狼烟》诗云:“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当指此。
唐烽隧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更趋完善。
大凡每三十里置一烽燧,如有山冈阻隔,可于适宜、近便之处设置,以能够相互望见为宜,不必局限此制。
临近边境的烽隧要在附近筑城,严加保护。
唐代设在全国的烽燧究竟有多少数目,史书阙载。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以边隅无事,寰宇义安,内地置烽,诚为非要”,下敕“量停近甸烽二百六十所,计烽帅等一千三百八十八人“。
以此推算,唐朝设在边境和内地的烽燧当在一万以上。
唐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均归尚书兵部职方司管理。
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修缮和报警。
《抢救大明朝免费阅读123》第25章 风雪载途(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