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大西军余部与永历小朝廷实现联合立刻就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本来面对左良玉这样的明军将领屡战屡有败的张献忠一死,他的四个干儿子反而发挥出了惊天的能力,恐怕如果张献忠还活着,大西军绝对没有如此的表现吧。
在张献忠生前,大西军一直处于逃亡状态,足迹遍布各地。他们曾向东抵达凤阳,向西到达成都等地。这些地方都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然而,大西军却没有选择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相反,他们奉行着灵活的战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种策略让大西军在动荡的局势中生存了下来。
但张献忠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西军的风格焕然一新,不再逃避敌人,而是主动迎难而上。尽管避开了最为强大的清军豪格和关宁军吴三桂,但他们却勇敢地渡过长江,攻打重庆。接下来,大西军更是挑战重重困难,爬上雪山,穿越金沙江和大渡河,最终抵达贵州。在贵州,大西军召开了遵义会议,并在那里找到了相对稳定的落脚点。
这一系列的行动让人不禁联想到某支伟大的军队,只是方向不同,一支由南向北,另一支则由北向南。不过,大西军从北向南似乎更为容易些。
这一路下来,无论最终有多少人抵达了云贵地区,那些幸存下来的无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再加上随后两年的征战,数十万大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的八月,在昆明城中,四将军在此设下庄严的坛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盟誓仪式。
四将军恢复了他们各自原本的姓氏,从此刻起,孙可望成为平东王,李定国则被尊称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而艾能奇为定北王。
尽管如今已贵为王侯,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农民军的优良传统,不曾忘却自己的出身和初心。每逢遭遇重大事务需要商议决策之时,四人便会并肩坐在一处,平等相待,共商大计。
而由于孙可望在军中威望颇高,且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所以对于各营将士的赏罚事宜,最终还是由他一锤定音。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军令如山倒的威严,又兼顾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这支军队愈发团结一心,士气高昂,成为当时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当然,李定国在湖南的大胜,其实也是大西军所拥有的强大物质基础(包括军力和经济实力)与永历小朝廷所具备的精神号召力的完美结合。这样的结合,不仅弥补了双方各自的不足,更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
永历小朝廷所展现出的精神号召力,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华夷之防”的民族情感的激发与释放,无需刻意营造。然而,大西军则不同,他们在创造和积累抗清物质基础的过程中,在贵州和云南两个省份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大事:
首先,大西军严惩了一群贪污腐败的官员,有力地打击了云、贵地区的土司势力。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攻克了重庆、綦江、遵义等地,并成功直捣贵阳。
在这个过程中,大西军不仅冲破了明官军和土司武装的重重包围与拦截,还处决了大量的贪官污吏和土官。随后,大西军继续向东挺进,席卷了安顺、安南、普安等地,最终深入云南境内。
对于那些胆敢顽强抵抗的明官军和土司武装,大西军毫不留情地予以坚决镇压。到达云南后,大西军以强大的武力击败了阿迷州土司沙定洲,收编了掌控着云南全省一半以上土地的明黔国公沐天波。接着,大西军分兵四路,分别向东部、西部、南部和中部进军,实现了对整个云南的军事控制。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当地土司、头人等势力与各族人民之间的联合专政局面被彻底打破。此后,大西军又挥师贵州,对永历小朝廷为对抗大西军而册封的忠国公王祥、宣平侯杨展等南明武装进行了清剿。大西军的这些军事行动,让云、贵地区的南明势力与土司阶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一点对于后来的搞清大业至关重要,因为明朝和南明灭亡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地方藩王、权贵、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需要出征作战的官军甚至连军饷都无法发放。
其次,大西军的军纪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在张献忠统治的时期,大西军的军纪简直令人发指。他们的行为比那些恶贯满盈的土匪还要恶劣。然而,自从孙可望等四位将领开始领导大西军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大西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鸡犬不惊,军民相安无事。这种严明的纪律使得大西军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仅仅在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大西军就已经迅速壮大到拥有数十万名士兵的规模。这不仅证明了孙可望等人的卓越领导才能,更展示了他们对军纪的严格要求和对民众的关爱。这样的军队无疑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希望之光,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与拥护。
第三点,大西军坚持了独立自主的造反精神,并重建了地方政权。
他们在云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首先,大西军成功地招降并联合了一批明朝官吏,这显示出他们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和人才的智慧。其次,大西军实行了"观政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全省生员中的佼佼者,录用了32名成绩优异者。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体现了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的重视。
此外,孙可望自称为"国主",建立了一个新的年号"兴朝",并设置了六卿等官职。他还将张献忠尊称为"老万岁",建造太庙进行祭祀,表明大西军对张献忠的敬重和纪念。这些举措有助于稳定大西军内部的秩序和团结。同时,大西军也在贵州等地重建了一些地方行政机构,派遣官员管理各级政府和军事单位。
这样一来,大西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统治体系,与永历小朝廷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在治理方面,大西军注重整顿吏治,设立了"登闻鼓",允许地方头人随时击鼓反映问题。这一举措有效地防止了官员贪污受贿和民众遭受盗贼掠夺的现象,使得社会治安得到改善。可以说,大西军在有效控制的地区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着成效,其吏治状况较明代有明显的好转。
第四,大西军在云贵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们派遣官员清查丈量思州、石阡、黄平、施秉、清江等地的内外屯田,并征收租金。在云南,大西军派人勘察田地的产量,然后与百姓平均分配。同时,废除了官员举人免税的规定,人丁不论贫富,全部征税。
此外,大西军还招安逃亡在外的百姓回家恢复家业,如果有不足之处,则借给他们耕牛和种子,因此居民纷纷归来。
《南明结束》第87章 脱胎换骨的大西军(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