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就好似那湖南之地,乃是南明在西南地区同清军展开激烈且反反复复争夺的重要地域一般,然而在东南沿海这片广袤的海域之上,舟山群岛所处的形势却显得愈发地错综复杂起来。在这里,先后总共爆发了三次规模宏大且意义深远的大战役。
首次登场的便是南明鲁王政权与地方势力黄斌卿之间的一场战役。
当清军占领杭州之后,有一位名叫黄斌卿的明参将正牢牢地镇守着舟山这座战略要地,他选择归附于唐王,并且坚决拒绝迎接鲁王的到来。
黄斌卿麾下有一名叫王朝光的将领,驻守在奉化的鹿头镇。此人由于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心中渐渐滋生出了不满和怨恨之情。
鲁监国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的九月份,王朝光与阮陵暗中勾结,假借鲁王的名义策划了一场突袭行动,一举攻占并俘虏了黄斌卿。紧接着,在同年的十月份,他们顺利地迎来了鲁王入驻舟山,并占据了这一重要据点。
就在此时,浙东地区那些曾经追随明朝的旧臣以及各路义军的领袖们,纷纷像是潮水般地涌来归附于鲁王旗下,一时间,鲁王的声势再度得以重振,仿佛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重新在东南沿海的天空中闪耀而起。
第二次乃是清军强势攻占舟山这一重要之地,从而逼迫南明鲁王不得不仓皇南逃的重大战役。
那是在南明鲁监国六、清顺治八年(1651)的七月时分,鲁监国朱以海留下了大学士张肯堂、张名扬以及水师大将阮陵等人,率领着六千兵马驻守在舟山这片土地之上,而他自己则与定西侯张名振一同带领着军队向吴松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心中怀揣着图谋西进的宏大志向。
到了九月之时,清闽浙总督陈锦统率着浩浩荡荡的清军,分别从崇明、台州、海门这三个不同的方向齐头并进,对舟山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围攻。当清军逐渐逼近蛟门(定海县东)之际,南明军方才如梦初醒般察觉到了敌军的逼近,此时的阮陵只得仓促之间率领着水军投入战斗,然而由于准备不足且时间紧迫,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阮陵侥幸逃脱至金门,而张肯堂等将领则指挥着剩余的守军以及城中的一万余名居民,顽强地坚守着舟山县城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在接下来的十余个日夜之中,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至极的鏖战,战况之惨烈令人胆寒。
最终,清军成功地挖掘出了通往城内的地道,并以此攻破了城池的防线。张名扬一家人为了守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毅然选择了全家自焚,他其余的将士们也大多壮烈战死。
得知舟山已然失守,张名振即便想要回师救援却也已经来不及了,无奈之下,他只好与鲁王一起踏上了前往金门的逃亡之路。
第三次乃是那郑成功率领大军攻克舟山之役。
南明永历九年、鲁监国十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的春天之际,郑成功将厦门改名为“思明州”,并把自己麾下的部队划分成了七十二镇。
时光缓缓流转至五月,郑成功派遣张名振统领着二十四镇的兵马进攻浙东之地。
张名振不负重托,凭借着勇猛无畏的作战精神,成功降服了清朝在宁波的守将张洪德。随后,他们乘胜追击,继续向舟山进发。
那舟山城内的清舟山总兵包臣功,起初还妄图负隅顽抗,进行顽强的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郑军如潮水般的攻势,最终战败被迫选择投降。
如此一来,舟山便顺利地被郑军所占领,而舟山与厦门之间也宛如形成了一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的海上犄角之势,在战略布局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就在此时,浙东各地的各路义军仿佛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感召,纷纷积极响应郑成功的号召,纷纷加入到抗清的队伍中来。一时间,抗清的声势愈发壮大,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奔腾向前。那激昂的抗清氛围弥漫在浙东的每一个角落,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我们这里重点说一说第二次大战,因为这一次可以说是鲁监国政权的生死存亡之战。
在陆地上遭遇一连串沉重打击而宣告失败之后,南明鲁监国政权在茫茫大海之中苦苦寻觅着一丝生机,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舟山群岛这片相对较为偏僻的海域,试图在这里挣扎求生。
然而,舟山群岛本身就存在着地狭人稀的先天劣势,资源本就有限,想要承载一个朝廷的巨大开支,无疑是如同让瘦弱的骆驼去背负沉重的行囊,艰难至极。
鲁监国携带着家眷以及大批遗民,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瞬间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岛上物资供应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得岛上的物资供给如同被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咽喉,立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状态。
尽管水师偶尔能够凭借着勇猛和运气,从海上劫掠到一些微薄的物资,但这些得来的东西与维持整个朝廷运转所需的庞大开销相比,宛如沧海一粟,远远无法弥补其中的巨大缺口。
时间悄然流逝,饥馑迅速成为了这个政权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那些曾经满怀期待追随在鲁监国身边的群众,如今一个个食不果腹,身体逐渐消瘦,精神也濒临崩溃,早已对鲁监国失去了最初的信心,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失望;
士卒之间更是怨声载道,彼此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南明结束》第110章 三次舟山之战(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