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故事 > 第13章 甩锅 晋商徽商的锅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明朝经历了繁荣昌盛、衰败没落等阶段。最终,一个曾经辉煌无比的汉人帝国竟然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取代,着实令人惋惜不已。多年来,无数人纷纷致力于研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并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然而,大多数人却仅仅将其归咎于自明英宗至天启年间历代帝王的昏庸无道、贪污腐败。尽管统治者的腐化堕落确实可以视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实际上,明朝根基的损毁并非完全归咎于朱明皇室。一方面,明朝长期以来对国防军事力量的忽视以及废弛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后金崛起的缘由。而这两大问题,都与当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商派——晋商和徽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甚至还有两位严重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级官员卷入其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晋商和徽商无疑是两个最大、最有名的商人派系。他们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经营策略,成为了当时中国商业领域的佼佼者。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这两个商派的影响力更是如日中天,他们的经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世人称为"南徽北晋"。

嘉靖朝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因位高权重,人称小阁老。他曾经与友人一起探讨天下富豪的排名,最终评出了十七家最有钱的家族。令人惊讶的是,这十七家中,除了"山西三姓,徽州二姓"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帝王外戚或功勋贵族。由此可见,徽商和晋商的财力之雄厚,甚至可以与皇亲国戚相媲美。

徽商和晋商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交通便利;而山西则位于华北平原,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他们也具备了非凡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例如,徽商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发展茶叶、木材等贸易,并通过建立商会组织来加强行业自律和合作。晋商则擅长于长途贩运、票号金融等业务,其经营范围涉及全国多个省份。】

成化二十二年的时空,严嵩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面对天幕中的自己名字,他一点感触也没有,甚至就连他的家人也只觉得是同名同姓而已,毕竟能够成为朝廷首辅,那几乎是连梦都不敢做的事情,何况自家的一个小孩子呢。

“儿子,你爹不仅要当首辅,而且天上还有你的名字,我们父子两个一定会名留青史的。”正德十五年的严嵩再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尤其还有自己的儿子严世藩这个名字的时候,已经是热泪盈框,此时他虽然只是国子监祭酒,但却自认为必为首辅之才,如果真如天幕所说父子大小阁老,那也就真的史无前例了。

严嵩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天幕中的预言,不辜负上天给予的恩赐,让他们父子二人成为大明朝最耀眼的存在。。

就在这时,在这个时空中的正德皇帝和其他大臣们同样也听到了这个名字,许多人开始回想起这对父子的过往事迹。一些大臣甚至已经开始琢磨着家里是否有与严世藩年龄相仿的女儿或孙子,可以结个娃娃亲以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只有正德皇帝却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看来这对父子将来是要留给兴王的人才了,朕有一个大将军朱寿就足够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局势并不稳定。明朝与北元势力基本上是沿长城防线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草原,联合漠北宗王时刻图谋着铁蹄南下,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朝的边境局面仍然是非常紧张的。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明朝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他们在长城沿线由东往西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这些地方被称为“九边”。这九边不仅地理位置关键,而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完备的防御设施。

明朝在九边部署了近八十多万军队,这些军队承担起几乎全部国防任务。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守长城一线,以防止北元的入侵。同时,明朝还加强了对北方地区的巡逻和侦察,密切关注敌人的动向,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战争。

此外,明朝政府还积极发展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们研发了各种新型兵器,如火炮、火枪等,并不断改进战术和战略,以更好地应对敌人的进攻。

总之,在明朝初期,面对北元的威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措施,包括设立九边军事重镇和部署大量军队。这些努力使得明朝的边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但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是在出兵之前,必须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因为一支庞大的军队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如果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队将会陷入饥饿状态,战斗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出征前,将领们都会事先安排好粮草的运输路线,并确保粮草能够及时送达前线。

明朝初期,北方边境面临着蒙古残部的威胁,明廷不得不派遣大军戍守边疆。这些军队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粮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虽然饷银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但要将粮草从内地转运至遥远的边塞,则是一项极为繁琐且困难重重的任务。

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路程遥远、交通不便以及转运过程中的损耗等原因,大部分粮草都被消耗在了路途中。据统计,明初九边地区每年需要的粮食高达270多万石,而要保证这两百多万石粮草的供给,无疑给大明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粮草的运输还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例如,天气变化可能导致道路泥泞不堪,阻碍粮草的运送;或者敌军可能袭击运粮队伍,抢夺或毁坏粮草。一旦粮草供应出现问题,军队就会面临断炊之危,甚至可能引发兵变。所以,粮草的供给和运转成为了摆在明廷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当然,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自然要深思熟虑这个问题,而诸位大臣们同样也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洪武三年(1371年)的时候,山西行省向朱元璋呈上了一份奏折,并在这份奏折中提到:“大同地区的粮草储备,如果从陵县运往太和岭,路途遥远且运费高昂,请允许商人在大同仓库缴纳一石大米、在太原仓库缴纳一石三斗大米,就可获得一张淮盐小引。当商人将货物售出之后,便可以拿着原本得到的盐引前往所在地的官府上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运输费用,还能让边疆的粮草储备充足起来。”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建议朝廷发动商人自行购买粮食,并负责将这些粮食运输到边境关卡,完成交接后他们就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盐引,然后凭借着手中的盐引到产盐地区兑换成食盐进行售卖。

毕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稳赚不赔的暴利行业,因此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会对盐实行国家专营制度。然而现在却可以通过缴纳粮食来换取盐的专卖权,这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商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众多有实力的商人纷纷投身其中,尤其是以山西商人为主导的晋商群体更是占据了地理优势,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采纳这个办法,并将其命名为“开中法”。起初,“开中法”仅在大同一地推行,但山西商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商业头脑,很快便抓住了这个商机。他们先是收购大量粮食运往边境地区以换取盐引,之后更是索性在边疆地带招募流亡人口,大规模开垦荒地,自行种植粮食以满足需求。这种行为被后人称之为“商屯”,成为了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开中法”的实施,在多个方面给明朝带来了相当长时间的稳定。首先,通过就地屯田,可以避免军粮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提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效率。其次,这项政策有效吸纳了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不仅减轻了社会动荡的压力,还增强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再者,当地驻军也能从中受益,减少了对周边地区的骚扰,同时保证了充足的粮草供应,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全。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开中法”无疑是一种较为先进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南明故事》第13章 甩锅 晋商徽商的锅(第1/2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