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其他类型 > 中国上下五千年谁说的 > 第128章 朱元璋称帝 明朝建立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明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这一切的开端,都要追溯到那位出身贫寒却最终登上皇位的传奇人物——朱元璋。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故事,从一个放牛娃到君临天下的皇帝,其称帝建立明朝的历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的传奇史诗,也是一段改写历史走向的时代篇章。

一、乱世出英豪:元末的动荡与朱元璋的早年经历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压迫深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徭役以及连年的天灾,使得广大民众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各地纷纷爆起义,反抗元朝的腐朽统治。

朱元璋就出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诞生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原名朱重八,家里排行第八。由于家境贫寒,朱元璋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和兄长便在灾荒和瘟疫中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为了生存,他们甚至连亲人的丧葬之事都无力妥善操办,只能草草掩埋。

此后,朱元璋为了糊口,不得不去给地主放牛。在放牛的日子里,他与一群同样穷苦的小伙伴们一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朱元璋心中或许也怀揣着对未来的一丝憧憬,尽管那时候的他,可能还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国之君。

二、投身起义:从皇觉寺到郭子兴麾下

在朱元璋十七岁那年,家乡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紧接着又是瘟疫肆虐。在这场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朱元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放牛工作,生活陷入了绝境。走投无路之际,他听从了邻居的建议,决定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为僧,希望能在寺庙里寻得一口饭吃,暂度难关。

在皇觉寺,朱元璋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安稳日子。由于灾荒严重,寺庙里的香火也不旺盛,僧人们常常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朱元璋不得不四处化缘,实际上就是外出乞讨,在这期间,他游历了淮西各地,见识了民间的疾苦,也增长了不少见识,这段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让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几年后,当朱元璋再次回到皇觉寺时,天下已经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此时,他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经过一番思索,朱元璋毅然决定离开皇觉寺,投身到起义的洪流之中。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机智和过人的领导才能,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他作战勇猛,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而且在处理军中事务时也表现得十分干练,因此深得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不仅将他提拔为亲兵,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这位马氏便是后来的大脚皇后马秀英。在郭子兴的军中,朱元璋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威望和人脉,为他日后的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崛起之路:扩充势力与招揽人才

随着在红巾军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朱元璋开始意识到,要想在这乱世中成就一番大业,仅仅依靠郭子兴的势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于是,在征得郭子兴的同意后,朱元璋带领着一批亲信离开濠州,南下滁州,开始了自己扩充势力的征程。

在南下滁州的过程中,朱元璋一路上不断招兵买马,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和贫苦百姓前来投靠。他深知人才对于事业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招揽人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礼贤下士,对待有才能的人总是以礼相待,虚心求教。在这个时期,许多日后成为明朝开国功臣的重要人物纷纷汇聚到他的麾下,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

徐达,智勇双全,是朱元璋麾下最为得力的将领之一。他与朱元璋自幼相识,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在日后的诸多战役中,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常遇春,天生神力,勇猛无比,被誉为“常十万”,意即他率领十万大军便可横行天下。他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同样挥了重要作用,是战场上的一把利刃。李善长,足智多谋,精通文韬武略,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治理政务、规划战略等方面贡献卓着,被朱元璋视为心腹谋士。

除了这些知名人物,还有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也在此时投靠了朱元璋。冯国用素有大志,他初见朱元璋时,便建议朱元璋先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其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四方,如此可成就帝业。这一建议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为他后来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思路。冯国胜则是一员猛将,在诸多战役中屡立战功。

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朱元璋的势力迅壮大。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在滁州、和州等地站稳了脚跟,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了元末起义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人,上下五千年请大家收藏:(91919191)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更新度。

四、战略布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势力逐渐壮大的过程中,朱元璋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他制定了一套极具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要加强自己的根据地建设,修筑坚固的城池,提高防御能力,使敌人难以轻易攻破。朱元璋在自己所占据的地盘上,大力加强城防工事的建设,如滁州、和州等地的城墙都被修筑得十分坚固,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可靠的防御保障。

“广积粮”,意味着要重视农业生产,积累足够的粮食储备。朱元璋深知粮食对于军队和百姓的重要性,在他的统治区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减免农民的赋税,兴修水利工程等。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确保了军队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缓称王”,则是一种极为明智的政治策略。在元末那个各方势力纷纷称王称帝的时代,朱元璋却选择了隐忍不。他明白,过早地称王称帝只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其他势力的联合攻击。因此,他在自己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的情况下,仍然以小明王韩林儿的下属自居,表面上接受韩林儿的领导,实际上却在暗中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这种低调的做法,使得朱元璋在乱世中得以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为他的进一步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过程中,朱元璋还经历了一些具体事件来体现其策略的有效性。例如,当其他起义军势力如张士诚在占据一定地盘后便急于称王,结果引来了元朝政府的重点打击,损失惨重。而朱元璋则稳扎稳打,继续埋头展自己的势力,避免了类似的危机。

五、统一江南:兼并诸雄的军事征程

在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后,朱元璋的势力得到了稳步展。此时,他将目光投向了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在元末时期经济达,人口众多,是一块极具战略意义的地盘。如果能够统一江南,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人口,还能为日后北上统一全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先将矛头指向了陈友谅。陈友谅是元末起义军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占据着长江中游的大片地区,势力强大。陈友谅为人野心勃勃,且生性多疑,他与朱元璋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136o年,陈友谅率领大军顺江而下,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朱元璋冷静应对,他利用陈友谅军队的轻敌心理,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中国上下五千年谁说的》第128章 朱元璋称帝 明朝建立(第1/2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