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古代圣旨,一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被认为是“君权神授”的体现。
我们在历史剧中看到皇帝的使臣手持圣旨宣读时,常伴随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开头。
看似简单的一道命令,背后却有无数的防伪措施和复杂的制作流程,使得伪造圣旨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天我们就从圣旨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以及它的“防伪”功能,来探讨为什么古代几乎没人敢伪造圣旨。
圣旨的制作之难
伪造圣旨,先必须解决材料问题。圣旨的制作材料并不是普通百姓随手可得的纸张。
以明清两代为例,圣旨的底材多为“提花织锦”——这是一种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的高级丝织品。
织锦本就是皇室专用物品,寻常百姓无法轻易接触,而用于圣旨的织锦更是经过特殊处理,颜色、花纹独一无二。
织锦的生产在皇宫内有专门的工匠负责,每一块织锦的制造都受到严格监控。
工匠们必须按照指定的图案和规格来制作,确保每一道圣旨的唯一性。
而在圣旨的两端通常会绣上复杂的图案,譬如祥龙或瑞鹤,这些纹饰是经验丰富的宫廷刺绣师才能完成的。
一般的手艺人根本无法复刻,因此,即便是得到织锦,也很难将这些防伪标志复制出来。
除此之外,圣旨的轴材料也是身份象征,通常根据官员的等级不同,圣旨的轴杆会选用不同的材质。
比如,一品大员的圣旨会用到玉轴,二品官员使用犀牛角轴,四品、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用普通牛角轴。
这些制作的细节不仅让圣旨看起来高贵华丽,还在无形中增加了防伪的难度。
“奉”字的玄机
许多人可能认为圣旨的内容才是它的灵魂,实则不然。
古代圣旨的开头通常都会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而这句话里的第一个字“奉”,其实是圣旨的防伪标志之一。
在明清两朝,圣旨的开篇都会用这句话作为标准格式,但不同的是,这个“奉”字并不是后面书写上去的,而是事先绣在织锦上。
这个字必须位于圣旨的右上角,且固定绣在第一朵祥云之上。
因此,在圣旨还没有书写内容之前,这个字就已经作为“防伪水印”嵌在上面。
绣字工艺极为复杂,每个“奉”字都需由宫中最擅长刺绣的宫女来完成,外界的人不但拿不到这种织锦材料,就算能搞到,也不可能复制这种精细的刺绣工艺。
因此,古代的伪造者一旦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伪造的圣旨即使看似完美无缺,也会因为没有这个“奉”字而被轻易识破。
陈汤为何不伪造圣旨?
陈汤是西汉时期着名的将领,曾奉命前往西域平定匈奴。
当时他现西域形势十分有利,匈奴已陷入困境,若趁此时机出兵,必能大获全胜。
但按规矩,陈汤必须先请示朝廷,等待回复后再行动。
陈汤认为时机不等人,于是拿出一份旧圣旨,伪称朝廷已经批准出兵,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陈汤为什么宁可冒着风险使用旧圣旨,也不伪造一份新的呢?
原因正是因为伪造圣旨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事情败露。
在那样一个信息不流通的时代,手握圣旨的人代表了皇权,而圣旨本身的制作标准与复杂程度使得它几乎无法被仿造。
即便陈汤是高官,也不敢轻易伪造,他选择旧圣旨,不仅是因为旧圣旨有“官方”印章和防伪标志,更重要的是,他清楚皇帝对伪造圣旨行为的严惩。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这种人叫什么》想睡觉想睡觉(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