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还说自己会谈生意,要钱灵犀看来,这老头子才是当之无愧的一号种子选手。可心里虽然怨念着,面上还得装作一副纯真无知的样子点头答应,表示一定会留心。
不过看这小丫头眼中稍稍流露出的敷衍神色,王越就知道她还没完全上心。那他可得再加把柴,“有件事,我心里一直很不安,想找机会调停却也无从下手。”
堆上一脸的忧愁,王越遮遮掩掩的道,“高大人似乎和钱大人有点误会,不过高大人年轻,在这里的时日还长,你们还是找机会和他说开的好。”
钱灵犀心中咯噔一下,高杰又在暗处给干爹下绊子了?王越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讲,是不是证明那个官商勾结的官员就是高杰?
回了家,顾不得石氏想开口说话,钱灵犀先把与王越的这番谈话说给她听了。
石氏的判断和钱灵犀一样,如果王越所说属实,那么钱文仲极有可能留任。
钱敏君顿时紧张了,“爹要留下了,那我怎么办?”
“瞧你那点子出息!还是吃奶的孩子么?非得爹娘跟着?”石氏沉下脸,斥责了她几句又道,“就算是真的,那也得等圣旨下了才作数,咱们没什么好操心的,到时随机应变就是了。倒是你,灵犀,这儿有件事,却得让你知道不可。”
第280章改观
在石氏开口之前,钱敏君还以为母亲今天肯定因为采蓝之事生了气,会更加迁怒于房亮。却没曾想,石氏一开口却是说,“房亮这孩子很不错,除了族人的关系复杂了些,日后要嫁的人可是有福了。”
别说钱敏君诧异了,连钱灵犀也诧异了,不是昨天干爹回来说起房亮还咬牙切齿,婶娘也对房家那小子甚是不待见的么?怎么突然之间,态度就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石氏一笑,她都年过半百的人了,看问题可比两个年轻女孩儿要深刻且长远得多。昨天出了那样的事,房亮为何今天就让采蓝来讨两个花样子?这难道就是为了来讨花样子?不,他这就是把人送上门,给钱家人出气的。
石氏这偌大年纪,要是连这点子伎俩也看不出,那真是白吃那么多米盐了。
房亮能够中举做官,族叔那边出力菲浅,而采蓝又是族叔那边送来的人,他不可能拒绝,也不可能管教得太过严厉。
看采蓝初次到钱家来登门造访,都敢在石氏面前装神弄鬼,卖弄心眼,证明这丫头平素肯定也是个不太安分的。房亮既不好说,可又看不下去她这样子,自然会找一些契机来让她吃点亏,长点记性。
这回她绣的袖口惹出这么大的麻烦,房亮若是义正辞严的说她,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采蓝也未必服气。但让她来钱家受点教训,却是能让好更好的明白自己的错误,牢记自己的身份。
如果石氏料得不错。她今天把采蓝打发走了,明天采蓝还是得被使唤过来的。不把她的锐气挫光,房亮不会罢手。否则,这丫头今天敢在他的衣袖上绣上明显带着自己印记的纹饰。说不定明天就会越俎代庖的行出更多失礼的事来。
昨天,邓恒故意把房亮的衣袖挑出来做文章,是想让钱文仲心里不舒服。同样的。今天房亮把采蓝送来,就是向钱家人解释。让她们家人看看,自己的清白。
别说石氏这样的官宦之妻,就是乡下有经验的妇人,都可以从外观就轻易分辨出一个女子是否仍是清白之躯。
房亮可以不在乎所有人对他的误解,但唯独不能不在乎钱家人的。
“所以,”石氏做个了评论。“他这是一石二鸟之计,一是借我们的手,给了那丫头教训,二是让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和这丫头有什么苟且之事。”
她望着钱灵犀微微一笑。“而这两条,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目的,让你高兴。”
钱敏君啧啧咋舌,“那此人的心机也太重了些,妹妹若是嫁给他,岂不被他成天哄得团团转?”
“这你又错了。”石氏很有耐心把道理分析给两个女孩听。
房亮中举以及踏上仕途,确实是得了家族的恩赐,但最初让他有机会念书的却是钱灵犀。也许以房亮的机智与敏锐,在官场上再厮混几年后也许会学得油滑无比。但他眼下,待钱灵犀却是一番真心。
如果不是因为如此,他大可以在求官外任时就到别的地方去,以后老死不相往来,谁也怪罪不了他什么。但他没有,无论是在荣阳求学期间。还是钱灵犀到了九原之后,他一直跟钱家,跟钱灵犀都保持着联系。而且多有参与她家的家务事,一个人若不是真心和他人交好,谁愿意管这些烂摊子?
“就好比赵庚生,他在灵犀你的面前也献殷勤,可他何曾愿意替你家多操一份心?走的时候,除了惦记着给你爹娘兄弟带礼物,可曾想过你两个嫂嫂?但若是落到房亮身上,他绝不会如此处理。”
石氏作出的对比,让钱灵犀也听得若有所思。
说实话,钱扬威家里那摊破事,连她都不想听,但房亮却不会。每次来信,不仅提到爹娘兄弟,连那两个烦人的嫂嫂也会提及,谈谈她们的近况,还有和家里闹的一些矛盾,有些话他可能不太好当面说,但却会在信中迂回的给钱灵犀一个相对公正的意见,让她能够更好的在空间里与林氏商量。
可以说,也就是在他的影响下,钱灵犀才开始认真关注起大哥的家务矛盾,并想法替他解决,从这一点上来说,房亮给予她的帮助,确实比赵庚生可强多了。
“你们可不要小瞧了这孩子,他虽然没中进士,但并不就是说能力比赵庚生差,或者没他努力。实际上,武科举虽然难考,但文科举因为竞争的人多,所以录取的机率相对也低得多。房亮他能有今时今日,付出的努力几乎是常人的数倍。”
《庆丰年古筝》第446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