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其他类型 > 庆丰年的诗句 > 第134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不试试怎么知道?”钱灵犀将这双木脚给他套好。然后将他的轮椅推到床边,“诚哥哥,你拉着这个吊环试着慢慢站起来,如果不行就赶快坐下,别硬撑着弄伤了自己。”

那好吧。窦诚深吸了一口气,拉着吊环,慢慢的尝试站立,当被拒婚弄得心情低落的窦一德被钱小妞拉到儿子房间时,瞬间震惊了。

他看着自己的儿子,自从一岁刚学会走路之后,就一直坐在轮椅上的儿子站在门边,迈着还有些生硬的步伐上前了一小步,眼中含着泪,迎着他喊了一声,“爹。”

窦一德顿时老泪纵横了,心中对钱家人的小小疙瘩顷刻烟消云散,化作满满的感激。

钱灵犀站在一旁,瞧着这父子二人相拥而泣,眼眶也湿湿的。其实并不是所有不良于行的人都无法站立,只是这个时代的原因局限了人们的思想,而她只是帮他们打开思想上的一扇窗而已,而今后,既然已经有了这个意识,相信窦诚自己就会把这副义肢不断调整到他最合用的状态。

而这,就是钱小妞此行的最大目的。既要让窦家不因为钱彩凤的事情心生芥蒂,往后还肯继续接受他们家的鲜鱼山货。这也就不枉她费了几天工夫,小手都磨出水泡来做那个助行器了。

回去的路上,钱文佑忍不住笑着夸赞,“灵丫,这回得亏你出了这么好的主意,想要什么,爹奖励你!”

这外债还没还清,就又想翘尾巴了?钱小妞很配合的给当爹的兜头泼了盆冷水,“那我能要回我的金豆子么?”

钱文佑顿时蔫巴了,心中又勾起深深恨意,那个杜诚,他回头就找他去!

可等他到家,却有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来访了。

看老爹愣在当地堵着视线了,钱灵犀扒开他凑上前去,却见院中来了位陌生大叔,正指点着赵庚生和钱扬威对打。

“这一招可不是这么使的,得注意手上的巧劲儿,要学会借力打力。嗳,这就对了。”

钱文佑只觉喉头发紧,好不容易才从喉头里挤出“师父”两字,却又惭愧的低下头去。

面前这位大叔,别看年纪比钱文佑大不了多少,却是在他们这十里八乡极有名望的一位拳师。姓成,名叫成刚。钱文佑年轻的时候,就投到他的门下,做了两年的弟子。可是后来成刚发现,这个徒弟虽然心地不错,但极喜欢逞能,又爱显摆,怕他功夫再涨,惹出事来,所以他再不肯教钱文佑,以他年纪渐大,需要成家立室为由,劝退了回去。

但钱文佑这个人还挺重感情,虽然师父对自己淡淡的,但他一直恪守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信条,每逢成刚生辰,他无论再困难,也是一定要去给师父拜寿,送上一份厚礼。

成刚是个真正的侠义之人,心里一直记着这个徒弟的好。从前他家风平浪静的时候,他也没管什么,当得知钱文佑家出了这么大事,他就记在心里了。

因他弟子甚多,打听消息就比一般人来得快,此次来,他就是为了告诉钱文佑,“杜诚和冯四那俩小子现正躲小梅山的正德观里,你要想出气,就收拾收拾跟我去跑一趟,定把这二人给你带回来。”

钱文佑必须要去!

成刚来的时候,已经备了两匹马。现就带上钱文佑,带着他立即出了门。

钱灵犀看着来去如风的成大师,感慨,“老爹就算没交到好朋友,总算是投了位好师父。”

林氏也往前探望,“只不知能不能追回点金子来?”

钱灵犀忿然道,“就算找不回来,把那俩人狠狠揍一顿,出气也好。”

嗯!这个想法得到全家人的一致响应,就连从来不赞成暴力的钱扬威都觉得,爹对那两人,完全不必手下留情。

成刚果然是好手段,带钱文佑出去了一天一夜,就顺利的返回了。令人惊喜的是,杜诚和冯四由于分赃不均,那五十八颗金豆子一直没动过,又毫发无损的回到了钱家人的手里。至于其他的一些散碎银两,也给成刚逼得全吐了出来。

钱文佑要告诉媳妇的是,“我替你,替咱们没出世的孩子,还有我自己报仇了!苍天做证,从今往后,我再没有这些个朋友了。”

林氏听了这话,才总算是放了心。当即拿出自家的金豆子,要答谢成师父。但成刚却是个君子,分文不受,反而谆谆告诫钱文佑,“习武之人,义气当先,但却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咱们去讲义气的。文佑啊,师父只盼你这回栽这么大个跟头,往后能收敛性子,学会明辨是非。若是好坏不分,盲目讲什么江湖义气,那可会是害死人的!”

钱文佑惭愧不已,真心受教了。

成刚却又笑着提到一事,“你那个姓赵的小徒弟根骨不错,他若是喜欢,往后送来我那儿练练吧。”

钱文佑代赵庚生谢过,成刚洒脱而去。后头钱文佐听说,也是啧啧称赞不已。这回所有的金豆子依旧交给钱老太爷收好,父兄二人也对钱文佑多有规劝,钱文佑表示自己一定受教,请全家人监督。

杜诚和冯四直到十多天后才回到各自家中,虽未折骨断臂,却给揍得鼻青脸肿,伤得不轻。而各村各乡早有成刚吩咐众多徒弟们传出的话,把他们的恶行昭告十里八乡,弄得两家人连头都抬不起来。

原本他们也想过报官,但是很快就发现,遇到和钱家当时同样有苦说不出的境地。成刚行事很是谨慎,打人的虽是他们师徒,但却避开了众多耳目,唯一能做证的却只有杜冯彼此。真要闹上公堂,哪里讨得到好?只能自认倒霉了。

《庆丰年的诗句》第13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