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菱角,可生吃,亦可熟食。若以果生吃,以新采嫩菱为上品,质鲜爽口。而熬粥熟食,食用是为上佳,菱肉却需以水泡制一夜。
如此一番相较,张曦君自有取舍,至黄昏时分,待得飧食毕,以青色瓷碟,盛以削皮的洁白菱肉,她便携了阿杏,向齐萧位于二门外的书房行去。
彼时天色将晚,二门外早已无进出的将领军官,就连府中的侍人也难以得见,只有当值的侍卫在府中穿梭。
张曦君一路通行无阻,来到齐萧书房处,毫无意外的被值守的侍卫拦住去路。
一名侍卫冷漠道:“请君夫人稍等,属下先行通禀。”
张曦君看着火烧云下侍卫一身泛着红光的甲胄,微微眯眼,颔首一笑,态度虽无恭敬,却与对大多来访者一般无二,但比起三年前的那次求见已然好上太多。
察觉此处,不觉一怔,神思蓦然一恍,她想起前世曾在某一个专栏里见这样写到,女子对有亲密关系的男子,心里会下意识的将二人关系拉近,并将某种不伤大雅的要求视为理所当然。而她来时,从未想过齐萧会不见她,可是也因为此?
正这样胡思乱想着,侍卫携同徐虎一道去而复返,这是齐萧让徐虎领她去书房。张曦君忙挥开心下胡乱而无用的心绪,从阿杏手中接过食盒,独自随徐虎走入戒备森严的书房大院。
第六十四章离京(上)
和位于长安的将军府一样,齐萧的书房依然设在一处院子的最深处,一路从院门至书房皆有重兵重重把守着。
如此穿过两道如铜墙铁壁驻守的月洞门,来到正对门的一厅二室三间结构的屋前,外面有六名不惧炎热身披重铠的当值兵。
张曦君一边默默视之一边心里暗道,这里应该就是齐萧的书房所在,而看屋室外面,想必设有寝卧,难怪齐萧可以一连数夜留在书房。
一眼看过,张曦君敛下眸来,随徐虎穿过六名侍卫列出的小道,提着食盒拾阶而上,待徐虎通禀一声推开房门,她这才得以入内。
甫踏入书房,身后传来吱呀一声关门的声响,张曦君反射性地要回头一看,侧首见齐萧从临墙而设的一书案一坐席间起身,她停下回首的动作,朝之疾步而行两步,提着食盒略一欠身,微扬着唇角道:“王爷。”
京中各方势力盘根错杂,齐萧外来于此,又来得突然,不免要多耗一些心神,尤是最近几日,故而此刻也无心去思量张曦君的来意,只因对她前来有几分诧异,于是随意看了她一眼后,走到窗下的凉席跪坐下,翻开案上的圆口杯,倒了一杯清水饮了一口,便直接问道:“你怎么想起来了?”
彼时,张曦君已走到一案之隔的凉席坐下,低头正要揭开放上桌案的朱漆食盒,听到齐萧的问话,她手一停,抬头一笑,却答非所问道:“今儿去府后园子的水榭逛时,看见水池里的菱角差不多熟了,妾想着近来天极闷热,王爷估摸也是内热食欲不佳。正好用些鲜菱肉益脾解暑。”她一边说一边揭开食盒,从中端出一盘菱肉,并两幅碗箸勺布桌。
恬静若秋月的女子,眉梢眼角都透着似水的温婉,如述家常的话语,在平淡之下掩不去脉脉关怀,一切都这样自然不然,即使是突来的关心也没有半分的突兀。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让他几乎忘了她偶如孩子般稚气倔强的一面。亦忘了她与之相对的十八韶年,只犹感他们的年岁相当,而如斯相处已过十余载。
一念恍然一瞬至此。齐萧略略一怔,再看那张近在咫尺的年轻脸孔,在透窗而入的火红夕阳映照下,肌肤比盛菱肉的青釉高足盘还有细腻几分,这都显示着她是如何的青春少艾。不由微微摇头失笑,心下只道是这几日精神太过疲累所致,或是那几日从未过的朝夕相处使然。
这刚一想到那几日,脑中立时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心中不由一动,然下一瞬想起近日来的流言。齐萧终是压下心绪的波动,不知觉的微微蹙眉。
张曦君见齐萧不动不语,只是凝眉看她。如是不得不一疑道:“王爷,可是不喜食菱角?”
齐萧闻声敛神,看了一眼张曦君夹到碗里的鲜嫩菱肉,展眉道:“不是,只是从未食过菱角。”
张曦君讶然重复道:“从未食过?”
齐萧听而不语。沉默半晌,执起勺子道:“入伍前没机会食。入伍后没时间去食。”说罢,夹起碗中菱肉张口食入。
张曦君闻言再次讶然,齐萧一个王府公子,虽说是庶出,可也不至于没机会食菱角,难道是王府从不食菱角之类?可也不对,若是不用,为何府中会大肆种植菱角?她一个念头转了转,但想齐萧先前的短暂沉默,还有有关他身世的一些传闻,识趣的随意寻了话,一语结束话题道:“若是王爷喜欢用这些,妾以后常做了这些过来。”
齐萧咽下口中菱肉,一本正经点头道:“嗯,不过尽量不要过甜。”
张曦君没想到她随口的一言,齐萧不仅当真,还如此郑重其事的吩咐一番,不由呆了一呆,待见齐萧微有奇怪的看着自己,只好言笑应下,又见齐萧再次夹菱肉吃,想起来时的目的,故而又道:“王爷,生菱角不宜多吃,妾采了些生的送来,是想王爷尝尝鲜,也健健脾胃,一会飧食也能多用些。”
自陈王氏被送回王家,她便暂为打理府务,后来没过两天,齐萧从军中找了一个能识文断字,约五十来岁,被唤福伯的人到府中做总管。不过府中虽有了管事的人,她却再无法像从前那样诸事不理,福伯也不知是否受了齐萧的吩咐,府内一应事宜皆呈来由她处理。而关于齐萧近来食欲不振,将飧食推迟到天黑之后,便是她从这位福伯那得知的。
《功名路(科举)晋江》第8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