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这老头子年轻时出征云南,打过吴三桂,也经历过康熙朝所有的战争,烽火硝烟中锻炼出来的性格,比铁还硬。悲痛到极致,伤心倒是消减了,怒火却熊熊燃烧起来。
这怒气来的也是莫名其妙,当他看到眼前只有一排儿子,那明晃晃的一堆秃瓢意外地点燃了他心里的导火线,倒霉的马思哈哥四个,就成了他宣泄怒火的对象。
“我的海霍娜,我的心肝儿啊……”米思翰张大了嘴巴,捶着胸口,呜哇嘶喊起来。
老二马齐抹着眼泪道:“海霍娜已经去了,阿玛可要保重身体啊,若是因此有个什么,岂不是让妹妹在天之灵不得安息。”
他话音未落,米思翰便是一顿老拳过来,一边打一边老泪纵横,可怜的马齐又不敢躲,只好硬挨着。
老头子发泄悲痛的方式,跟发泄怒火的方式,一模一样。
老大马思哈和老三马武都不忍心地扭过头去,老四李荣保实在看不过眼,抹了一把眼泪道:“阿玛,别打了,海霍娜虽然去了,您却还有一个女儿呢!”
一句话石破天惊。
米思翰跟被雷劈中似的呆住,喘着粗气看他,半晌才反应过来,暴跳道:“什么?!你小子说的什么鬼话?!”
马思哈、马齐都张大了嘴巴看着李荣保;老三马武也愣愣的,李荣保冲他使了个眼色,他才突然反应过来四弟说的是谁,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娇小单薄的身影。
李荣保在刚才就突然想通了一点,米思翰之所以这么悲痛,除了海霍娜的死对他的冲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老头子实在是需要一个女儿。别人是儿子越多越好,但对于米思翰来说,儿子已经够多了,而且他长到这个年纪,儿子们也都已经长大成人,平时都没什么时间陪伴他。只有女儿,才能承欢膝下,陪他说话陪他散步陪他玩耍。
海霍娜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女儿,还是他作为一个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慰藉。
马思哈大声对李荣保说道:“你糊涂啦,除了海霍娜,阿玛哪里还有女儿?!”
正文6、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李荣保皱眉道:“糊涂的是大哥,你日理万机,自然没有注意到我们除了海霍娜,还有一个可怜可爱的妹妹。”
马思哈待要反唇相讥,米思翰大喝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臭小子,你快把话说清楚!若是敢消遣老子,看我不打断你的腿!”米思翰一面大喊大叫,一面已经开始挽袖子,吓得李荣保倒退了一步。
马武大叫道:“四弟快说,快说呀!”
李荣保深知老头子的急脾气,不消马武提醒第二句,便已经抢先道:“阿玛可还记得苏姨娘?”
米思翰光火道:“老子女人无数,记得哪个!”
李荣保急的,提醒道:“就是那个很美丽的江南女子,苏姨娘,洛神。”
米思翰一怔。
李荣保高兴道:“阿玛记起来了?”
他这么一提醒,米思翰倒真记得来了。他英武了一辈子,女人的确是不少,满人、蒙人、汉人都有,除了发妻之外,曾经最钟爱的就是一个汉人女子,姓苏。那是一个纯粹的江南女子,身上永远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温婉。李荣保说她是洛神,并不是恭维,而是老头子当初曾像个毛头小伙子一般追求过苏姨娘一个月,其中某天就曾抄了三国曹子建的一篇酸文《洛神赋》,送给人家做情书。当时他还嫌洛神赋太长,挑挑拣拣就只抄了其中一两句话。
那苏姨娘不过是普通汉人女子,米思翰是朝廷重臣,那时候虽然已经年近花甲,却还是神采奕奕充满成熟男人的魅力,靠着一篇抄来的酸文,和他本身的实力,就真的俘获了这个美丽的江南女子的芳心。但他后院女人无数,苏姨娘进门不到半年,慢慢就被他淡忘了。富察家深宅大院,她不过一个身份低微的婢妾,在丈夫淡忘她之后,就在一个偏僻的小院里,冷冷清清地过着自己枯燥的日子,最后因伤寒去世,过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就连身为丈夫的米思翰,都不知道苏姨娘的结局。但老三马武和老四李荣保却因缘际会见过她好几次,这位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的女子,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们还知道,这个苏姨娘,在被米思翰抛弃到脑后的那段时间里,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连父亲都不知道存在的庶女,在这家里的生活可想而知。到今天,竟然要靠马武和李荣保的提醒,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个女儿。
听完李荣保的叙述,米思翰愣怔了半天,呐呐道:“怎么没有人告诉我?怎么没有人告诉我?”
李荣保想说话,马武一个手势阻止他,自己上前对老头子说道:“阿玛,做儿子的不该议论父母的是非。但苏姨娘生下妹妹,却没有人禀报阿玛,这中间必是有人故意隐瞒了消息。”
他这么一说,米思翰顿时想起来,那一年,他发妻去世满三年,他迎娶了继室,也就是现在的富察夫人钱佳氏。钱佳氏出身一般,尤其身上带着一种小市民的心态,让米思翰瞧不上眼,但她这么多年来还算本分,将家里家外都操持得还算妥当,米思翰大大咧咧,有她处理好大后方,当差生活倒也过得滋润,因此对这个继室,倒没什么恶感。
“你是说,你继母故意隐瞒了消息?她敢这么做?”米思翰瞪着一双眼睛,他当年出征云南,人们称他为鹰,除了他战功卓著外,也因为他的一双眼睛,跟鹰一样锐利。
马武抿嘴道:“儿子不敢妄自猜测,不过这么多年来,妹妹在咱们家,就像下人一样生活,吃的是最差的饭食,穿的是最差的衣裳,住的是最差的房子,这种事情,继母身为当家人,难道会不知道么?”
《大清福晋刘三秀》第7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