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话虽如此……”刘彻犹豫道:“可是义理与实际,恐怕是难以统一的,有时候不得不舍弃一些,简吴的举动不免迂腐,这个故事朕懂了。”
莫哲却笑道:“我还没讲完。”
刘彻顿时闹了个大红脸,悻悻地垂着头。
“简吴把叛逆者送交鼓城正法,围城三个月后,城内又有人请投降,简吴接见了城内的部分百姓,然后反而劝解他们说:城内还有粮食,还是继续守下去。”
刘彻知道底下还有文章,仔细听着。
“简吴此举更加激怒了左右将士,他们纷纷质问简吴,能马上得到的城池你不要,屯兵城下,旷日持久,劳民伤财,如何向国君交待?简吴回答:这很好交待,得到一个地方而鼓励当地百姓的怠惰之情,那还要这样的地方来干什么用?还不如让他们仍旧保有城池,轻松得到的城池是难以长久拥有它的,不作殊死奋战就把城池交给对手也是很不吉祥的,鼓城人竭力守城对得起他们的国君,我未获胜而先得民心也对得起我们的国君,我们坚守信义,得城之后人民便知道信义所在,就会尽忠听命,不怀二心,这样做难道不对?后来鼓城粮尽力竭,简吴才占领了鼓城,进城后秋毫无犯,只把其国君带回了晋国。”
看刘彻一脸思索,莫哲道:“‘兵者,诡道也。’这是孙子所言,兵无常行,以诡诈为道,皇上虽无兵,但诡诈之行,何止用于兵,莫哲今日说的故事,是儒家的仁义,正是孟子所谓‘仁者无敌’。”
刘彻再没有说话,连莫哲何时退出去都不知道。
简吴之举,难以理解,可是其中却样样据理。
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以鼓城之战而言,鼓人守城,义当与城共存亡,不战而降,有辱君命,义之所弃;晋人攻城,上受君命,力战不怯,亦是义之所在,但在晋军实力占绝对优势,胜券在握的情况下,简吴毅然送还敌之降卒,长鼓人守城之志,昭信义之本,十分耐人寻味,试想,城下之日,鼓城百姓当作如何的感想。
想得入迷,刘彻久坐不觉,直到东方天白,才回了宫。
想了一夜,他已知道莫哲用意,从冷静到仁义,都是自己缺乏的,莫哲究竟要做什么事情,如此苦心孤诣地讲故事来劝导,究竟是他有心离开,还是要做的事情十分危险?
白天的时候,刘彻召毕宿进宫,把猜测向毕宿说了,毕宿听了也没什么主意。
他们连莫哲要做什么都不知道,如何知道该怎么下手?
刘彻还在苦恼,毕宿却像丝毫不在意似的,从宫里出来就大摇大摆去建章营找卫青。
他从来不会勉强莫哲,莫哲既然已经能把要来长安侍奉小皇帝的决定坦然相告,他相信莫哲不会再隐瞒自己什么事情。
反正瞎猜无用,不如相信他,安心等待。
无事做,既然莫哲在教刘彻帝王之道,那么他就去教卫青好了,要不然将来卫青成不了大将军,莫哲失望可不是他所愿。
再加上,卫青如果变得很厉害,霍去病的表情可是分外让人期待啊!
第94章回不来了
这之后六天,刘彻都到平阳公主府来听莫哲讲故事,从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到齐鲁两国长勺之战,和第一个、第二个故事的小和大、远和近一样,这后面两个故事说真与假,强与弱。
莫哲可说没有什么人生阅历,至少在少年帝王面前,他根本谈不上有阅历,刘彻越发奇怪,这些学识,他从哪里学来?故事查考历史,都是确有其事的,但……却没有人想得如此透彻,悟出这许多道理来。
刘彻多次召见毕宿,都是密谈,董仲舒言毕宿是天将,不可违天命,因而所问不能瞒骗皇上,但是问来问去,莫哲师承何人全无线索,连毕宿也只知道莫哲是家学,由父亲一手教导而出。
刘彻问了许多大臣,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么一位了不起的隐士。
一个人在世上,不可能全无痕迹,刘彻有心要调查,但又怕惊动了莫哲生出不必要的嫌隙来,只得忍了。
第五个故事是秦将胡阳和赵将赵奢的计战,讲的是虚与实。
第六个故事说墨子与公孙输的拟战,这是进退之道。
第七个故事,莫哲说的时候手心捏出汗来,有了第一个故事的经验,刘彻才没发作,莫哲说的,是险些杀了高祖刘邦的季布的故事,刘邦虽然最后赦免了季布,并拜为郎中,但实际上仍旧把这个人恨之入骨,季布并不得善终。
说以后的历史?刘彻万一追问起来如何是好?
这刚柔之道,一个韩信,一个季布是最典型的,不说季布说韩信更加敏感。
幸亏刘彻听了,或者暗自生气,但没有表现出来,莫哲不禁暗中擦汗。
刘彻想了一会,道:“这季布也真是,既然项羽自刎垓下后可以化刚为柔,为什么之前却没有眼力看出项羽不过一胆壮者而已,所谓英雄,他这样的只能算得上莽夫,却决不是成就大业的英雄人物。”
说完,才愣过神来,连忙看着莫哲。
他又插话了,他和莫哲虽然是君与臣,但几天下来,莫哲在他心底实际上已经比太学夫子更加值得虚心求教,可实际上莫哲只不过是把书上看来的东西照样搬给他罢了。
前人用了几千年总结出来的权谋,他背了背,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一个故事本来说的是“变”,刘彻听了七天,已经会了这个“变”,莫哲在纸上写了个“变”字,才要出来,被刘彻拉住。
《moemoekosan占卜准吗》第157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