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其他类型 > 矫枉过正现象 > 第131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顾之泽闭上嘴巴用力点头,“我会对他好的。”

叶琛满意地笑了。

***

李润野很快就发现他家八戒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甜言蜜语温情款款,最近八戒显然是要呛行,抓空就会蹦出两句甜死人的话,有时候一条短信发过来上面只有五个字“师父我爱你”;下班回家后总是赶着自己去休息,而他却跑去厨房忙乎一通之后端出来一份简单温暖的宵夜,周末轮休时他会把房间整个打扫一遍,然后拖着自己在落地窗前晒太阳,枕着自己的大腿,抱着pad打游戏……

岁月静好,生活淡然。

但是李润野总觉得怪怪的,他家八戒的脸皮薄,这些举动等闲看不到,现在突兀地出现在眼前还真是让人不适应。但是这种生活实在太美好,李润野一点儿也不想打断它,他就乐意享受着顾之泽的温情蜜意。于是,在顾之泽温柔攻势下,李润野打心眼儿里觉得快乐似神仙,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李润野心情爆靓,顾之泽看在眼里自然心情愉悦颇有成就感,他从中体会出了一种奇妙的成就感。平时都是李润野对他百般照顾,处处替他考虑周到,如今角色发生了改变,站在现在的立场,顾之泽深刻体会到“爱人”和“被爱”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他也更深切地了解到李润野对他有多好!

真幸运能碰到这样一个人。

所以顾之泽不但更为努力,还学会了谨慎,他深知自己和李润野是绑在一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时刻牢记叶琛的话“别让他受伤害”,做任何事都会斟酌再三不轻易下决断。于是,李润野最近忽然惊讶地发现他家八戒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浑身散发着坚强自信的气息,走路都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过去的顾之泽就像一个孩子,虽然活力四射但是不够沉稳大气,总给人毛毛躁躁的感觉,遇到事会躲在被窝里不出来。现在的顾之泽是一个成熟的青年,说话做事总是温和周全,不急不慌,让人看了就觉得安稳可靠。这种变化带给顾之泽质的飞跃,他好像一件上等的瓷器,外表温润光洁内胎坚硬稳定。

李润野透过玻璃,看着坐在电脑前认真写稿的顾之泽,惊觉他最近都没有找借口往自己的办公室跑,也没有傻愣愣地看着自己发呆,只要是在报社,八戒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短短的一个月里,他已经发了十几篇稿子了,其中还有一个专题,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在组里都数一数二,有两篇稿子甚至让袁明义都不得不赞一句“好”!

再看看顾之泽的肩膀,他变得壮实了,有一次自己从身后抱他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八戒的肩头厚实了一些不再瘦骨嶙峋,自己靠在上面竟然有了一种安稳的感觉!李润野感叹,经过将近一年的历练,这个人真的长大了!

四月底,顾之泽去参加第二次路考,在李润野和顾云森的注视下平稳地完成了整场考试,三个人以此为借口去吃了第一顿“家宴”,顾云森在席间不怎么说话,只是看着顾之泽兴高采烈地跟李润野讲考试时的感受。

顾云森几乎不认识坐在眼前的这个人青年了,眉眼舒展,脸上那点儿残存的婴儿肥已经消耗完了,只剩下棱角分明的腮骨线条透着有力;他肩背挺直,言谈举止之间透着沉稳;再看看坐在一边的李润野,神色依旧是淡淡的,只在顾之泽说到亢奋处轻轻抛过来一个眼神,便让儿子又压低了声音。

顾云森意识到,对于顾之泽而言,李润野就是一捧清水混着金刚砂,磨砺与抚慰共存,粗粝和细腻并融,交互之下儿子终于被打磨抛光成了一件上等名瓷。

***

某天,李润野趁顾之泽不在的时候给叶琛打了一个电话,他实在好奇叶琛到底跟八戒说了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叶琛说:

“润野,你很强大,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你的出色和强大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太大的压力。如果顾之泽是个随遇而安、安于现状的人也就罢了,可偏偏他也是那种雄心壮志的人。现在你和他就是在跑一万米,本来你的实力就远胜于他,可居然还抢跑了三千米,你让顾之泽怎么办,他豁出命去追能追到哪里,天长日久他那点儿自信心还不都得被你给磨没了?所以你得给他点儿曙光,让他知道在某方面他远胜于你,完全可以反过来帮助你、保护你,这样他就可以找到平衡点,让自己更自信。”

李润野静静地听完,很快地明白了叶琛的意思,他沉吟了一会儿问:“你告诉他我有什么弱点了么?”

“我告诉他你有颗玻璃心,必须得时刻捧在手心里保护好。”

“滚!”李润野笑骂一句,“你就毁我形象吧。”

“可是管用啊,”叶琛一点儿也不生气,“你不觉得顾之泽最近变化很大么,你看他现在多自信。”

“他以前也挺自信。”

“哼,”叶琛冷笑一声,“他那不着调的自信,我都不知道是打哪儿来的!”

李润野忽然想起几个月前,自己也对顾之泽说过一模一样的话,几乎一个字都不差,他无声地笑了。

“他之前那不叫自信,那纯粹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清所以盲目自大。后来他倒是对自己认识清楚了,可你的段位太高,他只能玩命去追,急于求成自然会一败涂地。比如他考不过科目三其实不是因为对往事的恐惧,而是因为你在场边站着,他急于表现,想向你证明他完全可以顺利通过,可却适得其反。”

《矫枉过正现象》第131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