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都市言情 > 科举考场被称为 > 第59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1843年,他创立了融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民俗的上帝教。

1851年,在三十八岁生日这天,他正式誓师,掀起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式农民起义。

这名年青考生就叫洪秀全。

现在回过头,去看洪秀全创立上帝教

注:夏春涛先生在其着作《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中认为,太平天国对其宗教没有正式命名,间或称为“天教”,不少学者根据“拜上帝会”这一所谓的宗教组织名称相推演,称之为“拜上帝教”,欠妥,应称为“上帝教”。本文采用这一观点。

的这段前事,不难发现其中遍布历史的蹊跷与怪兀:

《劝世良言》,即道光十三年洪秀全在广州获得的基督教布道书;

“丁酉异梦”,即丁酉年洪秀全返乡后做的一系列怪梦;

受洗失败,即1847年洪秀全因动机不纯被传教士罗孝全延迟加入基督教——

这三个“关键节点”互为构件,缺一不可。少一个,洪秀全都不会走上起义道路;或者说,即或起义爆发,领导者也不会是他,也难以成就与太平天国一样的声势。

三个节点,既具草莽气息,又暗含神秘意味。比如看第一个节点《劝世良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彭泽益于1988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洪秀全得<劝世良言>考证——兼论太平天国与基督教的关系》,文中大量篇幅,都在考证两件事情:

第一,洪秀全是什么时候得到了《劝世良言》;

第二,又是谁把《劝世良言》发给了他——即前文所述的那“两个怪人”,到底是谁。

针对第一点,文章给出的答案是,洪秀全在道光十三年得到了这本基督教布道书,而非传统学界认为的道光十六年,不过,纠结一个时间,对分析他后来的种种行径并无太大助益;第二,文章认为,是《劝世良言》作者梁发,在当天亲自将书送给了洪秀全,即“两个怪人”其中之一就是他——

这个第二点,却大有文章。

其中一个“怪人”是梁发,那么另一个呢?

彭先生的文章聚焦在论述梁发是发书者上,但对当日确切的发书人数没有太多着墨。其实究竟是不是“两个”怪人,也有待考究,因为根据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笔下文章:“丙申年在广州考试,逢一异人,着大袖衣,梳髻,传书一部,名曰《劝世良言》”,只有“一异人”;1864年他的亲笔供辞里又写:“偶遇一长发道袍者,另有一人随侍,手持书一部九卷”,一个道袍,一个随侍,又变成了两人。

《梁发传》作者麦沾恩牧师在书中记载说:“梁发和他的同事们在学院分送小书的时候,曾经把书籍一份派给一个青年童生,这个童生的名字叫洪秀全。”这里的记载变成了“同事们”,似乎又不仅一两个人。

1843年来华担任英驻广州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在《中国人和他们的叛乱》中说:“大约在1833年洪秀全二十岁的时候,曾在广州见一位外国教士在街头演讲,还有一中国翻译”,“中国翻译”,指的自然是梁发,但那个“外国教士”呢?

韩山文在《洪秀全之异梦及广西乱事之始原》一书中写:“遇见一人身穿明朝服装,长袍白袖,结发于顶。此人不能操中国语,另有一本土人为舌人······翌日,秀全在龙藏街又遇见二人。”可知一个“舌人”,与上述的“中国翻译”契合;另一个“长袍白袖”、“不能操中国语”,与洪仁玕所说的“着大袖衣”、“长发道袍者”,理当是同一个,也便是密迪乐所说的“外国教士”。

综上,当日给洪秀全发书的,至少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彭泽益先生费尽心力考证的《劝世良言》作者梁发,另一个,目前可暂定为一个穿明朝大袖宽袍、结发于顶、不善中国话的外国教士。

这个外国教士是谁?

兴许有听者要发问,纠缠这个人是谁作甚?彭先生文章已说了梁发是直接布书者,洪秀全一切因果都来源于他,何必再追索?

其一,如上所述,梁发是那个“舌人”、“中国翻译”,但是洪仁玕本人印象更为深刻的,以至连续两次着笔记载的,却都是那个大袖宽袍的外国教士。

其二,直接布书者并不一定是“策划”布书者,也就是说,给洪秀全书的人,是梁发,但是命令梁发将书发给洪秀全的,却可以另有其人。

其三,如果洪秀全得到《劝世良言》并非偶然——也就是说,那个“策划”布书者,是故意将书交到他手中的呢。

详思立骇。

这只是前菜。第二个“关键节点”,洪秀全读了《劝世良言》,读不懂,将它暗藏起来,可是后面却做了“丁酉异梦”;关于这梦,心态史家有很多解释:器质性精神病,狂躁型躁郁症,身份认同混乱引发行为失常——但有一点,既然洪秀全读不懂这本基督教布道书,何以他发癫的梦中,就出现了那么多异教形象?

到第三——受洗失败。据记载,洪秀全在请求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替他施洗时,遭到两个黄姓助手传教士陷害,自称有酬劳需求,引得罗孝全不满,无限期延迟他的入教时间,也因此成为洪秀全重返广西的人生转折点。

两个黄姓助手,在这事件中似乎是引擎,他们是谁?

除此之外,还有一起重要事件的“关键节点”,也值得注意。洪秀全族弟洪仁玕,在谷岭起义后被山民关押,后侥幸逃脱,久经挫折来到香港结识了韩山文,从此埋下往后数年在香港流亡交游的种子,也是《资政新篇》诞生的前因。但他能到香港遇上韩山文,却是托了同族亲戚洪升的引荐。

《科举考场被称为》第59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