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都市言情 > 科举考试考场 > 第111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为了现在的样子,我们还特意,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说着,又一个笑,幽幽的,凉凉的。

“叫‘视肉’。”

“视肉”,或称“聚肉”、“肉芝”、“肉芫”、“封”。《山海经》里写:“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雄、豹、离朱、视肉。”郭璞注解:“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又说:“聚肉有眼,而无肠胃。与彼马勃,颇相仿佛。”《白泽图》:“封,食之多力者也。”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将以上“聚肉”、“视肉”、“封”等物事视作一样——

也即民俗里常说的“太岁”。

“‘太岁’这东西,本来是一颗假想天体,是由岁星发展出来的。干支纪年出现之前,岁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木星,它因为运行一周近似十二年,被古人用来标记时间。但因为运动速度不均匀,用它纪年会超辰,于是那时候的人又想象出一颗和岁星同轨道、反方向、运行一周十二年的虚拟星体,就是‘太岁’。”

“岁星是‘人主之象’、‘君之象’,象征博大、神力恢弘,人们对它的敬畏慢慢转到‘太岁’身上,也就有了‘太岁’的一系列民间禁忌——所在方位,不能动土,不能发兵,后来它甚至成了一种诡奇生物的指代。”

听到“诡奇生物”,江两鬓隐隐记起自己曾看过的相关报道:“你是说,那种没有五官没有四肢,长得像脂肪的肉菌么?割一片长一片,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

1992年,第一篇关于“太岁”的现代新闻出现。陕西周至渭河滩,一个农民去打捞浮柴,途中捡到了一团烂肉。后面新闻接二连三出来,河北、天津、山西、北京、吉林、新疆、内蒙古、甘肃,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不明物种的黏稠白肉。

后面人们翻书,才发觉这是古老的“太岁”,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关于它现世的记载:“董表仪撤屋,掘土得一肉块。术士云:太岁也。弃之,亦无害。”“率僮仆掘之,深丈余,得肉块,如盆盎大……识者谓:肉块,太岁也。”

“我记得,已经有科学家做出初步研究。”江两鬓道,“鉴定那是一种黏菌复合体,但确切的物种身份还不清楚。”

“嗯,但重点不在于它。”李蓬蒿微侧过了身子,脸自此全背入了阴影中,“这只是我们这一类怪物给自己借来的名字——以星纪年,本就是对时空规律的运用。‘岁星’被人为异化成‘太岁’,最后产生不祥之兆的肉灵芝,就像时空规律因人为产生错误,发生‘历史黑事’。‘太岁’长生不死、食之不尽的特征,也跟我们自身很像,所以最后取了这个名——我们是‘被历史排泄的人’,不会有史料对我们做记载归纳,所以只能自己牵强附会。”

“被历史‘排泄’?”江两鬓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用词。

预料到这一点,李蓬蒿笑了笑,说:“就是‘排泄’。前面说了,时空是个有机体,在它健康运转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是其中循环轮回的细胞。‘历史黑事’的出现,就像这个有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出现了我们这样的‘癌细胞’。然后,时空就会吞噬我们、溶解我们,把我们改造作另一副样子,随着其他不合时空规律的代谢废物一起排出体外。”

很理性的说辞,然而江两鬓却感到不大舒适。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不忍——那样污浊的一个词,用在那样一个明净的人身上——着实刺耳。

“你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么,除了不会死、不会受伤、可以超越光速。”话到末尾,江两鬓忽声量减弱,脸上现出懊丧。他不想这样问的。本来脑海第一反应,是“你和正常人类”,略一辗转,顾及李蓬蒿心情,不欲强调其中的差别,便要将“正常人类”替换,换作别的什么,又没有好的思解,嘴笨,一时脱口,竟成了“你们和我们”,到底是有了区分的意思。

见他的情态,李蓬蒿也明白了几分,心下有些聊慰,便温声回道:“有很大差别。你不觉得好奇么?既然时空是非线性存在、线性运行,为什么我们只能感到它线性的部分,却不能直观看到它非线性的模样?”

江两鬓想了想,犹疑着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们不能超越光速?”

李蓬蒿竖了个大拇指,笑道:“是这个道理,同时还有寿命有限。”

这是基于物质基础的一个判断。人类的身躯有许多生理限制,寿命有限且行动低速,这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时空有机体的健康运行服务——寿命有限,便有了生死交换、新旧更迭,历史才不会静止,才能发展进步,符合单向递增;行动低速,无法进入其他时空、知晓其他时空的变化,便有了经历阻隔、记忆阻隔,历史才能修正改写、自圆其说,符合共时共存。

“以前有哲学家说,时间空间之所以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这样子,不是它们本来就如此,而是我们人类本身被一种先验认知形式限制到了,只能认识到时空有限的模样——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时空,不是它们物理意义上的本来面貌,只是我们纯粹主观直觉到的一种‘现象’。”

“但如果,如果这些哲学家能够突破生命极限,他们就会发现——所谓先天认识形式,并不存在: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能够超越光速,我们就会看到,时空散落在宇宙各个角落的样子。所谓人的认知,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物质基础变化,我们的认知就跟着变化,认知的对象也会改变——不是认知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物质。”

《科举考试考场》第111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