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员工宿舍和厂房的部分屋顶铁皮掀了起来,室内和室外没什么两样,厂房的大门要十几个人才非常艰难地关上,如果两扇6*2。5米的大铁门关不上的话,台风一定会直捣厂房,整个房顶就可能全部掀走,当时有几个女工和小孩吓哭了,不知道要躲在哪里,就是几个男工也非常紧张,恐惧地站在那里,像呆了一样。
这第一次台风只持续了四分多钟,潘老板听到汇报后一个人开着车赶了过来,看到这个情景,才知道先前的发火错了。是啊,要是晚下命令十分钟,存货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他的财产损失至少是数十万元。
潘总问水若山,“下一步怎么办?”
“我已与梧田三小那边联系好了,所有的员工必须立即全部安全转移,此时员工的安危是第一位的,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台风何时会来,公司财产安全有我、厂长和车间主管在这里负责。”水若山经历过九八抗洪的大场面,虽然对抗击台风没什么经验,但应急灾情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看着被刚才的台风吓得抱成一团的女人和孩子,潘总也感觉到责任重大,立即吩咐所有员工集中。水若山面对所有员工说,“目前的状况大家都知道,集团潘总知道了我们这边的情况立即赶了过来,他非常关心我们的安危,要求我们现在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公司的财产有我们几个管理在这里保护。你们一定要向潘老板保证,相互照顾、相互扶持,现在有多少人转移,就要有多少人安全返回,一个都不能少。”
潘总也说了几句,56个工人就开始转移到3公里外的梧田三小,带着小孩的女人由老板开车护送过去,50多岁的门卫本也应在转移之列,但他坚持要留下来,和五个管理一起守护厂房。
把工人安全转移后,潘总再叮嘱了几句就回了集团,剩下水若山他们六个人开始研究下一步的抗台方案。
6个人作了明确的分工,门卫和压铸主管阿丙负责员工宿舍和抛光车间、库房的巡检;厂长谢武英和抛光主管阿平负责值班室的电话、大门的守卫,以及与梧田三小转移员工的联络;水若山和分厂会计负责压铸车间和库房的所有存货、300多付模具的保护工作。水若山同时还要时刻与潘老板、集团后勤主管和几个司机保持联系。
水若山说,“这只是临时分工组合,一有紧急情况大家再集中在一起战斗。”
员工安全转移后不到20分钟,暴雨又开始一直下个不停,几个人就不停地清扫车间内的积水,屋内屋外一样,穿着雨衣、戴着安全帽,身上还是湿透了,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大约晚上11点的时候,开始了长达半小时的强降雨,发电机组旁边的下水道突然发生堵塞,靠后墙的屋檐被台风折断,暴雨如瀑布般倾注下来,水位片刻上升,已经显得很疲惫的门卫谭长辈一脚落进了深水里,大吃一惊,大声喊叫,快来呀,这里堵水了!分片执勤的几个人一齐跑向堵水的地方。
记不清是谁在用手掏堵住下水道口的杂物,但没用,有人拿来一米半长的钢钎,用钢钎将道口撬开,才慢慢掏出杂物,有竹片、布片、还有淤泥,眼看就要浸泡到车间和库房的积水,终于缓缓消退。
大家都知道,如果这一险情晚发现5分钟,或排除不及时,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数十万元的存货、八台压铸电机和300多付、价值一百多万的模具说不定要全部报废。
刚把这事处理完毕,在外厂上班的谢武英厂长老婆回来了。谢武英问她,“外面风雨这么大,而且这边这么危险,你不在外厂安全的地方呆着,怎么跑回来了。”
她说,“我听你电话里说,你们这里没饭吃,两顿都是泡的方便面,这样不行,光吃这些东西哪能抗台抢险啊?!”说完自顾去食堂做饭去了。
其实食堂没有菜,因为大雨阻断了交通,菜农们也怕台风,不敢去菜市场卖菜。她只有将员工们的剩饭剩菜归集整理好,全部过锅热一下,吃着这些有点变味的饭菜,六个人的心里却是香甜和温暖。
这样坚守了一夜,虽然整晚风雨大作,但破坏性并不是很大。
凌晨五点半时,住在梧田三小的员工打电话回来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厂,很多人的衣服湿了,觉得很冷。水若山告诉他们,“目前台风情况还不明朗,等过一段时间再说,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回厂。”
六点左右,风声再起,估计风力在八级以上,雨随风势,全体值班人员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拉下闸刀,关闭电源,分守在员工宿舍、压铸、抛光、挫毛刺车间和库房。
此次台风持续15分钟。
风势稍平缓,水若山即打电话给公司的司机,要他立即过来,在梧田三小带几个工人过来拿衣服和被子,一定要快,免得员工身体吃不消。
衣被送过去时,水若山派抛光主管一起过去,叫他与三个小组长开一次会,一定要他们服从指挥,一个都不能少,有什么问题及时与指挥部联系。其时通往梧田三小的路已经被水淹了,司机很小心地开着车,生怕一不小心,车子会熄火在半道上。
9月19日早上七点鹿城新闻:台风正以每秒50米的风速登陆鹿城,方向呈三角形,中间有一个回旋,情势非常不利。
起风了,真的起风了,不知道高尔基的海燕此时会是在哪里。六个坚守厂房的值班人员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台风,来了!
上午十一点十分,猛烈的台风再起,持续时间更长,在水若山当时的记忆里,好象这次的台风持续了约六个小时,风力都在十级以上。
《国家审计案例故事》第115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