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李文成只含笑:“别问我,我不能说。”
不能说,就是有!
故而今日,裴行俭是非要跟着一起来。
而在听到姜握颔首明确道“是”,并且表示也可以让裴相见一见模型后,裴行俭跟辛茂将的心思顿时一致起来:这条路怎么这么漫长啊!
**
城建署。
裴行俭到底拗不过辛相,只得先去看‘产盐实验室’。
在经过两层守卫验鱼符、留签字等程序后,裴行俭还不由跟夫人玩笑了一句:“贵署的护卫之森严,可远胜过我们尚书省。”
库狄琚也只道:“技术和档案室自然该有如此森严的护卫。”
虽然裴行俭很惦记着‘新式火药技术’,但看到‘产盐实验室’里的模型后,还是立刻被吸引了过去——
只见屋内摆着水泥制成的模型,具体来说,是三套池子,裴行俭和辛相立刻去看池子前面标示的牌子:【储水池】【蒸发池】【结晶池】。
且模型不只有一种,其中蒸发池,有五个、七个、九个不等。
姜握并不介绍,而是由城建署的研究员来。
裴相与辛相的目光从模型转移到人身上,只见她的胸口前还别着特制的名牌【一级研究员余常佳】
看得出,余常佳大概不太喜欢或者是擅长与人交际过多,被两位宰相一盯,有些不自在,刚开始介绍的时候,声音还有点紧。
“我朝得盐之处,无外海盐、池盐、井盐、岩盐、土盐。”
“无论盐从何处得,要制出盐来,都要先取卤,之后或煎熬,或日晒方得盐。”
说过这两句后,余常佳自然了许多,甚至开始主动问起了辛茂将:“敢问辛相,如今我朝得盐,是否海盐之量,已经超过了池盐?”[1]
辛茂将直接点头:“正是如此。”
余常佳虽然手里拿着汇报材料,但她其实皆烂熟于心,直接就道:“我朝比之从前诸朝,在制盐上已大有进益——譬如晒制池盐的垦畦营种法。”
“然而,在海盐上,却一直是采用煎盐法。”
听到这里,姜握其实是有点走神的。因为想到盐,在她作为现代人的第一印象里,便是晒盐而并非煮盐。
而她第一次亲眼见到煎煮海盐,正是做巡按使的那几年。
对此时的人来说,觉得很正常的事,当时姜握看到还是有一定冲击的——海岸线上,都是架设的的烧锅煎盐的设备,甚至可以称得上壮观。
而她也是那时,才从系统中知道,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甚至崂山青盐迟到清光绪年间,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1]
需知,华夏民族在‘建造’与‘节约成本’这件事上,一向是有天赋的。
在制备盐上,西汉时期的井盐就能凿井达到“深六十余丈”(140米),甚至,已经开始用滑轮汲取卤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了。
到了西晋,《博物志》都明确记载过“临邛火井”,即用天然气来煮盐。
引天然气煮盐这种法子,都早早想到并且用上了,华夏百姓自然不会想不到‘晒盐’这种就明晃晃挂在天上的主意——
那么为什么海盐的制备,还一直用煎盐这种耗费大量柴火、人力的法子?
还是那句话,就像姜握之前不把系统内各种技术买下来的原因一致,是因为不想吗?只是做不到而已。
晒盐是需要技术支持的。
而如今,‘格致’或者说科学知识带来了技术的突破。
《大唐武王全文免费阅读》第670章(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