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不过有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话,牛很可能就直接往前走了,或跑到有草吃的地方去,这时候你就要强制的把它拉回来,然后按照你想去的地方走。
从牛栏牵牛出来经过家门口,从家里拿起专门固定的长绳,一根铁棍上面绑着一圈圈绳子,是用来固定牛的,把绳子绑在一起,然后把铁棍插进土里,绳子足够的长,找一个大河边的草地,或者山里面的空地,固定好,让牛在那吃一天草。
大河边有一片很大的草地,还长了很多很高的草,河边对岸也有很多草地,可以把牛牵在比较阴凉的地方让它吃草。
到太阳下山了,就去牵牛回去。
如果看到牛的肚子还瘪瘪的没吃饱,就牵着牛到家门口的田边山里边再吃吃,山边菜地路边有很多草,黄牛基本不挑食,只要是草就吃,山边垂下来的锋利的长长的边边叶也吃,用舌头一卷就进去了然后开始咀嚼。
有时候也会割一些草放到牛栏去给牛吃,大多是那种很长很长的叶子,边边还有点锋利的。
印象中下午牵着牛在家门口的田边带牛吃草的时候,不知道做了什么莫名其妙被牛后腿踢了一脚,然后就每次都有点害怕被它踢,不过也就那一次,以后再没有过。
牛身上会长牛虻,大人会亲切的在它背上到处摸摸,看是不是有牛虻,抓到牛虻就把它踩死。
就跟狗身上有跳蚤一样,都不想离太近,不想被粘上。
而鸡身上的跳蚤好像又不一样,是很小根本看不见的那种,小小的黑黑的。
农忙的时候也会把牛牵到山窝窝里面去,山窝窝里面的草更丰盛一些,牛能吃得饱饱的,山窝离家其实是有点距离的,但是那时候不觉得,山窝里面也有田,有时候大人去了山里看田或者干活,中午就不会回来,就会让小孩子送饭过去,现在想起来是蛮艰辛的事情,但是那时候是日常和也许乐在其中。
养猪
那时也很流行养猪,但是现在除了养猪场的人应该没人自家养了吧,不住在那样的环境里,所以对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只是猜测应该没什么人养猪了,不过猜测终归是猜测,或许山里还是有人养猪也说不准。
说起养猪就不得不说喂猪这件事情了,猪可不像牛一样,每天放在外面吃草就行了,也不需要牵出去,猪可是每天关在猪圈里面,吃了睡,睡了吃的,不然怎么长肉呢是吧,可不得每天吃得够饱才行,这样过年才能有猪肉吃。
喂猪就不得不先说猪潲这件事,以前猪潲都是剩饭,剁碎的菜叶煮一大锅煮熟了,再拌点糠,冷却后再拿给猪吃。
像现在人吃的红薯叶,在以前来说人都是不吃的,都是喂猪吃的,只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开始流行吃这个了。
摘红薯叶,都是直接一长串一长串的扯掉,本来红薯也需要翻一翻,叶子长茂密了不利于红薯的生长。
红薯叶子下面的藤可以拿来做手链耳环之类的玩,小时候可喜欢玩这个了。
就把红薯叶去掉留下藤,然后往下折断一小段,注意不是要完全折断,要藕断丝连那种,然后往下撕就会把藤上的皮连带着往下撕,不要搞断,就皮连着,差不多长度又开始靠着折断一小段往下撕,然后连着皮继续往下撕,就这样一直弄,就可以弄成链接在一起的像手链的东西,可以把它戴在手腕上,也可以做成耳环挂在耳朵上。
这是小时候一个比较有趣的好玩的东西了,其实也不是为了干嘛,就是纯粹好玩。
还有一个东西也可以做手链。
种红薯的菜地下面一层土地也有种菜的菜地和种稻谷的田地,然后旁边有一条小水沟,小水沟是从山里面流下来的,经过别人家的田地流到这,经过菜地,然后也路过田地的一角,就在那一角的地方长了很多草,有一个植物长得高一点,然后会长很多珠子。
每到草珠子变黑的时候就会摘来串手链,珠子长得有点像那种小珍珠的感觉,下面有点椭圆的感觉,上面有点尖尖的,比较光滑,外表黑黑的,中间天然有洞,然后可以拿针线直接穿过去,就这样可以把一个个珠子都串起来当手链玩。
说的有点远了,说起红薯叶就想起拿红薯叶做手链,然后又想起拿草珠子做手链。
那时候给猪吃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只要是地里种的,吃不完的都可以拿来煮给猪吃。
给猪煮猪潲也是一件日常的事情,其实就跟煮饭差不多,就是大锅炖,什么都放进去煮一锅。
一般灶台是有三个锅炖,前面一个锅是煮菜的,也是用的最频繁的;中间一个锅是用来烧水的,可以用来烧开水,也可以用来烧洗澡水,就是最大化利用火,煮菜的时候柴火的火势是可以烧到中间那个锅的,而且烟囱本来就设置在中间那个锅那里,一烧火热气肯定都会往中间的锅那里跑,热量是足够的,不够可以把柴往里面伸一点就行了,所以用来顺便烧水是非常聪明的设计,既充分利用了火,又解决了洗澡水的问题,不需要再另外烧水洗澡,一般煮完菜,中间的锅里的水也正好热了,早上的时候会烧开可以直接当开水喝的,晚上的时候就是用于洗澡水,不过人多的时候一个锅烧水可能不够用,也会用前锅来烧水洗澡,只要用洗洁精充分洗干净就行了;三个锅是成L型设计的,后面一个大锅是用来煮给猪吃的东西的,只是用的没有那么频繁,一头一尾都是可以独立烧火的,非常方便。
烧火非常简单,一般都是先在灶里面的两边放一根很扎实的木头架好,这样也是为了搭好框架方便后面架柴火,而且这样可以把火烧很大和烧久一点,因为形成框架就可以让氧气进去。
《怀念儿时的时光的短句子》第9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