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黎纵听了女人的建议,去村东口找一个叫刘老汉的老西医。
据说,这个刘老汉年轻的时候是知青下乡来的西医,后来就在这儿结了婚,八十好几了。
黎纵驱车沿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一方红砖青瓦砌的小院。
刘老汉是个典型的医生形象,和她同岁的妻子住在一起,看到黎纵二人开了一辆那么好的车进山,谨慎地多询问了几句,才请黎纵他们进屋。
刘老汉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陈设虽然简陋,却干净得体,黎纵看了一眼自己满是黄泥的裤管,有些局促:“抱歉,我们这样挺狼狈的。”
老两口给他们一人倒了杯温水,先是跟黎纵聊了几句,了解到他们此行的目的,也想尽量帮帮这两位年轻人。
刘老汉说:“十年前的岐兰山确实有过一所孤儿院,规模并不大,院长叫李兰英……”
黎纵用离线录音笔记录将对话录下来。
原来岐兰山孤儿院成立于四十年前,隶属民办,那段时间正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十年,办得最好的时候大概有三四十个孩子。
刘老汉是当时整个山区为数不多的西医,经常会去孤儿院给孩子们看病,一来一回也还算熟络。但提起孤儿院拆停的原因,得从一件重大意外事故说起——
当时岐兰山的交通不便,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都得送到县城去读书,一辆老旧中巴车风里来雨里去,来来回回,最后就出了事。
十一年前的中秋节,从县城回来的中巴车在盘山十字路出了意外,死了好几个孩子,县公安和教育局特别重视,但考虑其社会影响,并没有大肆报道,只是私底下决定停办岐兰山孤儿院。
自那以后,原本在院里的孩子陆陆续续被领养,或转到了县城里的孤儿院,再后来葡萄种植商看中了这里的水土条件,第一批被拆的建筑就有那所孤儿院。
事情打听得差不多了,二人原本打算冒雨下山,去县城查查关于李兰英的下落,但山中暴雨又突然肆虐起来,还打起了雷,在老两口挽留下,二人决定在山里住了一夜。
二人就睡在夫妻俩儿子女儿的小房间里。黎纵躺在老旧的木架床上几乎彻夜未眠。如果李兰英还活着,如今也有七十多岁了,照刘老汉所言,她为了那所孤儿院终身未嫁,那她远迁的可能性就不大,最可能是住在养老院。
一夜辗转反侧,他想了许久关于李兰英和孤儿院的事,也想了很久余霆的事。这两天一直没跟向姗联系,他走的那天让向姗带余霆去看房子,不知道余霆满不满意那套房子。而且还有一件事黎纵怎么也想不明白,谭山市县城里也不缺条件可观的孤儿院,为什么当年谭山警方要大费周章把水箱小男孩送到深山里?
按照公安的逻辑,这种重大刑事案件的遗孤,公安会照拂他们直到长大成人。
可水箱小男孩为什么会被送到岐兰山?
孤儿院拆停后他去哪儿了?被领养了?还是转到了别的孤儿院去后被领养了?为什么后来一点记载都没有?
黎纵忽然想起杨维平早年做刑警的时候,就在谭山任职,那他会不会知道水箱小男孩的一些事?毕竟黑石河的案子整个谭山的警方都参与了。
当然,失眠的不止黎纵。
葛太子身娇肉嫩,不知被什么蚊虫叮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黎纵被他的满脸包吓得眉心一紧:“你脸怎么回事?”
葛新祖心力交瘁地叹了口气:“这要是放在过去,就是满清十大酷刑,人权组织知道了都不允许你这么折腾我,来的时候足斤足两的,回去的时候一准面黄肌瘦。”
他这一阵唠叨搞得人家老两口怪难为情,好像还是别人招待不周似的,黎纵一脚踹在他屁股墩上:“车上有莫米松乳膏,自己去抹。”
黎纵跟老两口简单道别后重新上路,虽说暴风雨已经停了,但下山的路仍然泥泞打滑,好不容易到了谭山市区,在下高速收费站的时候还被交警拦下来,因为车身上的稀泥不仅遮挡号牌,还影响市容,二人只能在最近的休息站去洗个车,顺便吃个饭。
黎纵看了一眼表,PM:14:12
已经是下午了,阳光正烈,但四五月份的阳光并不毒辣,休息站人来人往,各类油炸食品和饭菜的味道漂浮在空气中,让人一踏进来就忍不住饥肠辘辘。
黎纵和葛新祖一人点了一份速餐,坐在堂食区。
大概是饿极了,金尊玉贵的葛太子也咽得下老百姓的粗茶淡饭。黎纵掰开一次性筷子,视线忽然被大理石地砖折射的强光晃了一下眼。
恍惚间,他瞟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影。
《无人区日落by血河》第25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