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其他类型 > 带着儿子来种田晋江文学城 > 第23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土蜂蜜是苏钧店里面销量最好的商品了,基本上买过的人就会成为回头客,三四瓶的带,蜂蜜是消耗品,一瓶500g的蜂蜜,一个人冲饮的话一个月就没了,要是一家人的话就更快了,毕竟人多力量大。蜂蜜还可以做菜和糕点,吃面包的时候涂上一层也很美味。

上次苏钧拿着自家的蜂蜜做了一盘蜜汁地瓜,香甜软糯,达达吃的眼睛都眯起来了,糊了一嘴的蜂蜜,一脸满足,这可比外面的那些零食安全营养多了。

还有一些推崇自然护肤品的用蜂蜜做面膜,或者是手工皂,上次有个买家一次就拿了三十多斤的蜂蜜,交谈的时候,苏钧问了才知道,要用的是一家个人护理店,店里的收费不菲,有舍才有得,这些成本想当然会加倍得从客人身上收取回来,所以舍得本钱。

店里的蜂蜜按照几个等级定了价,就是价钱最低的百花蜜也比超市贵了好几倍去了,也有些人问他为什么店里的蜂蜜价钱为什么这么贵,没什么好解释的,因为货好。也正是因为这样,苏钧才弄了十二块包邮的试吃,他对自己的货有信心,不怕别人不回头。

网店里面主要做得回头客,当然要保证质量,淘宝这个平台又是特别注重买家反馈的地方,口碑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店里的蜂蜜都是山民自己养的蜜蜂产的,用用的传统的养殖方式,自制的老式蜂箱,先砍一颗树,然后把里面掏空。制作蜂箱对树的要求比较高,要不能含油脂,质地也不能太硬,不然就不好掏空,蜂箱的材料一般用的是梧桐树或者麻柳树。

蜜蜂是自愿来的,这样也就决定了野生蜂蜜的产量是非常小的,而且这个季节收蜂蜜的时候还要留下三分之一让蜜蜂过冬。不是工业加工的勾对自然成本高,不过质量和口感都没话说,不怕没有识货的人。天然野生蜂蜜,蜜源是山上的野花,除了甜味,会伴随着一点酸和苦,让甜味不会太腻人,蜜香宜人,最近天气转凉,还没有寄出去的蜂蜜就开始结晶和翻沙,半凝固状。

石溪山多,四面环山,出门抬头就是连绵的大山,蜜源丰富,如果把附近的村里的蜂蜜都收起来,量也不小。但就算是这样,网店也面临着断货,销量几乎是成倍的增长,蜂蜜制品现在几乎变成苏钧网店里的招牌产品,来买其他山货的顾客都会带上一瓶,吃得好了又会再来。百花蜜,蜂巢密都供不应求,蜂王浆才叫一个紧俏,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因为蜂王浆产量稀疏,每个星期要提前预定,最多的一次也就十几瓶,少的时候收回来的也就两三瓶。卖完了就没了。

店里面每人限购一瓶,还得抢购,就算是出再多的钱,没有货也买不到。

苏钧以前和刘大海谈过,看能不能说服让山民扩大规模,多养几箱蜂蜜。刘大海当时就表态了,就觉得不太可行。

养蜜蜂不会像种其他的山货那样收入有保障,杨蜂蜜风险要高很多,需要农户自己建好蜂箱,吸引蜜蜂来筑巢,因为是野蜂,蜜蜂可能会得病,一场病下来一窝就死的差不多了。而有的时候蜂箱里也没有蜜,或者蜜蜂中途跑了,养蜜蜂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多农户都不愿意养。只是每家捎带着养几箱,专职养蜂蜜的人几乎没有。

苏钧曾经想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稳定土蜂蜜的货源,只要蜂蜜能保证质量,他就照单全收,价钱也提了一层,可是山民们都不怎么愿意,一来养殖难度大,二来都不想冒险。

天气渐渐凉了下来,到冬天山上的花也少了,蜂蜜会无可避免的面临着断货。苏钧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两全之策,作为招牌的蜂蜜一旦是断货,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网店的流量。

苏钧从书房里走了出来,外面天色已经亮了,炖在厨房里的骨头汤弥漫的香味布满了整个房间,勾人食欲,乡下土生土养的黑猪筒子骨,骨髓含量高,炖出来的汤也格外的鲜美。

苏钧炖的时候只要放了一些生姜片和盐,这样最大限度上保持了原汁原味。揭开锅子,奶白色的汤头,香味迎面扑了过来。过滤掉汤面油脂,苏钧把汤盛了出来分成两份,一份待会儿下面做汤头,另一份晚上的时候用,熬汤的筒骨已经没有了味道。苏钧准备晚上的时候把留下来的这份老汤放入另一只新鲜筒骨,再配着新鲜野菜和南瓜花,放一点点盐和胡椒。这样汤鲜而不油,骨头香脆可口,野菜清新去腻,一道菜三吃,那才叫美味。

煮好了面条搁在熬好的汤头里,不需要再放任何的调料,撒上几粒葱花就能上桌,达达喝完了最后一口面汤,靠在椅子上,满足的摸了摸圆鼓鼓的小肚子,“好好吃。”

苏钧看了一眼达达面前放着的空碗,那是一个叫空,干净的和洗过似的……他放下了碗,收拾好了桌子,帮达达拿着小书包,“走吧,咱们要去幼儿园了。”

今天是周五,幼儿园上到两点就放学了,掐着时间刚好他从苏家回来可以接达达。

苏钧送完达达回来,一个上午都在仓库里打包,一直到十二点才放在手中的工作,老太太现在和他大伯一起住,前几天他大婶就打过电话,问候了几句之后就说了今天做寿摆酒席的事情。

酒席从十二点开始,苏钧不想去的太早,到那里的时候十二点半刚好,送点钱就回来。

苏钧的奶奶陈梅花是个非常强势的老太太,当年她的丈夫从朝鲜战场回到家乡,李梅花才不到二十岁,拖着苏钧的大姑和大伯,一路辗转,硬是从隔着两个省的距离一路寻了过来,中间的艰辛可想而知,竟然也熬了过来。老太太在家里从来都说一不二,丈夫死了之后,也许是年纪大了看事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性格稍稍软化了些。

《带着儿子来种田晋江文学城》第23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