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公元1644年3月19日黎明时分,年仅三十三岁的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在煤山半山腰处的一棵扭曲变形的老槐树上结束了自己年轻而悲壮的生命。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曾经怀揣着满腔抱负与理想的君王,用颤抖的手留下了那封令人心碎的遗书。
这份遗书不仅成为了崇祯帝留给世人的绝笔,更因其所展现出的高尚气节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毕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秦代至清代末年,能够以身殉国的皇帝实属凤毛麟角。单从道义层面而言,崇祯已然超越了大多数亡国君乃至那些守成的君主们。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那些对崇祯的赞誉之辞以及各种推卸责任的说辞时,不禁要重新审视这位皇帝在位的十七个年头里所施行的统治策略。不得不承认,在驾驭帝王权术方面,崇祯可谓是一败涂地。
首先,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帝王之术”究竟意味着什么。根据《韩非子》这部经典着作所阐述的观点,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帝王之术涵盖了三个重要层面。其一乃是治理民众,务必确保百姓能够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并对统治阶层心悦诚服且顺从听命;其二则在于驾驭官员,促使他们勤勉于政务,以便更有效地为政权效力;其三更是关键所在,即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品德操守,同时巧妙地维持各方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态势。】
“万历这小子有教过他的孙儿那些所谓的帝王之术吗?”朱元璋一边喃喃自语着,一边缓缓地从那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中走出来。经过一番忙碌,他终于完成了一轮对堆积如山的奏章的批改工作。此刻,他的脸上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睿智与坚毅的光芒。
当他抬头望向天空时,恰好听到天幕正在解说关于崇祯皇帝的帝王之术。然而,面对这位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子孙,朱元璋心中并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因为他深知,作为一个末代君主,能够做到像崇祯这样,已然实属不易。在如此艰难困苦的局势下,即使换做其他任何人来坐这个皇位,恐怕也难以力挽狂澜。所以,对于崇祯,朱元璋实在无法苛求更多。
想到此处,朱元璋不禁怒火中烧,狠狠地咒骂起那个引发这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万历皇帝。若不是万历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怠政误国,又怎会给大明王朝留下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后来的继位者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挽回颓势。而如今,眼看着自己亲手缔造的江山社稷毁于一旦,朱元璋怎能不心痛愤恨?
【让我们将视线聚焦于明朝末期那位命运多舛的崇祯皇帝身上,深入探究一下他在这三个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具体情形。
不得不说,若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评判的话,那么崇祯皇帝自身的品德操守绝对称得上是合乎标准乃至出类拔萃的。
自从他登上皇位继承大统之后,便一直维持着勤勉奋进以及节俭朴素的行事风格。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仔细审阅并妥善处置各式各样的公文奏疏,已然变成了他平素生活里再寻常不过的状态。
为了能够尽量削减开销用度,崇祯皇帝竟然就连荤腥肉类都不忍心去品尝享用,反倒是心甘情愿地跟皇后一起食素守斋。
不仅如此,他对于男女之事更是没有丝毫兴致喜好可言,后宫当中的妃嫔人数可谓是少之又少。
另外,崇祯皇帝还十分热衷于学习知识,求知欲旺盛且不知疲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典籍,并时常参与到每日讲学以及经典研讨等活动之中。
曾几何时,就在他聆听东阁大学士文震孟授课的时候,兴许是因为太过疲惫困倦,竟不自觉地将双脚放置在了讲台之上。而当文震孟讲解到《尚书》里面那句“为上者奈何不敬”之时,顺势朝着他瞄了一眼。他旋即意识到自己此举有所不妥,赶忙用衣袖掩住,然后缓缓地把脚给收了回来。
话说那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便深知巩固自身权势之重要性。想当年他年方十七,初登大宝之时,正值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风头无两之际。然而,这位年轻而睿智的皇帝并未因此心生畏惧或退缩不前。相反,他巧妙地运用策略,一方面对魏忠贤及其党羽屡屡加以褒奖赏赐,让他们误以为皇帝对其宠信有加;另一方面则暗中筹谋,精心策划着如何逐步削弱这股强大的势力。
待到时机成熟,崇祯皇帝果断出手,将魏忠贤的羽翼一一剪除。此时的魏忠贤已然势单力薄,再难与之抗衡。于是乎,崇祯皇帝抓住这个绝佳机会,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将魏忠贤彻底击溃,并迅速整顿朝纲,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得国家局势渐趋平稳安定。
可惜的是,尽管崇祯皇帝成功地巩固了自身权势并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但在驾驭和平衡各方政治势力方面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许是由于经验不足,亦或是缺乏足够的智慧与手段,总之他未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导致朝堂之上纷争不断,政治局面愈发错综复杂起来……
自明朝万历皇帝起,整个国家便如同被卷入一场无尽的旋涡之中,深陷于无休止的党争泥沼,难以自拔。这种状况犹如顽疾一般,日积月累,愈发严重。到了崇祯年间,情况依旧没有丝毫改善,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朝堂之上,各派势力各自为政,坚持己见,相互指责对方的是非对错。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又如冰火两重天,彼此对立,势不两立。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崇祯皇帝束手无策。他既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平息这场激烈的党争,又无法巧妙地利用党争为自己巩固政权、治理国家服务。在这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崇祯皇帝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党争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发猖獗,愈演愈烈。
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不再专注于政务,而是忙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与此同时,外部的敌人也趁虚而入,对明朝发起猛烈攻击。崇祯皇帝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逐渐失去了对国内外局势的掌控能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帝国,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最终轰然倒塌,结束了将近300年的统治历史。】
朱元璋、嘉靖以及万历等一众皇帝和太子们皆沉默地凝视着那片暗沉如墨的天幕,仿佛要透过它看到遥远的过去与未来。此刻,他们心中思绪翻涌,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面对眼前的局势,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统治者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无力。
且不说如今这位对帝王之术一窍不通的崇祯皇帝,即便换成当年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置身于彼时彼刻,恐怕亦难以彻底驾驭那场汹涌澎湃的党争浪潮。毕竟,即便是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最终也不得不屈服于群臣的压力,在关乎立储的重大决策上做出让步。
【在巩已这个方面,如果说崇祯皇帝还算得上有所得失的话,那么在另外两个关键领域——治理民众和管理官吏这两方面,可以说是昏庸之举频繁出现。
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崇祯皇帝的运势实在不佳。由于受到小冰川时期大气候环境的巨大冲击,自崇祯皇帝登基那年起,华夏大地各处便灾祸连连:干旱肆虐,蝗虫成灾,洪水泛滥,各类疫病横行无忌,致使饥荒遍地蔓延。
这位皇帝总共执政了十七个年头,但其中竟然有整整十四年都被灾害所笼罩。无论处于哪个朝代,实施救灾行动无疑都是朝廷责无旁贷的使命所在。
《南明有多惨》第15章 一批 刚愎自用的崇祯(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