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席上,男人们边喝边聊,话题离不开时局和经济,气氛却轻松随意。
黄家的几个孩子性格迥异。霈沣说话一板一眼,不大开玩笑,语气神态都十分老成。霈漳就开朗得多,最似黄父,谈吐风趣诙谐,旁征博引。一直热情的帮傅斟分析形势出谋划策。霈津则一直安静的吃东西,安静的听大家交谈。偶尔我看过去,与他的目光恰好对上,他都会礼貌得体的轻轻一笑。
事事周到的霈漳见我不大说话,便故意引着我,说些喜好习惯之类的话题。又对我说,他家的霈津是学摄影的,走到哪都喜欢拿着部照相机拍照。他们全家离开上海的时候,霈津年纪还小,故而对于街道景致并不熟悉。若我有空的话,希望我能屈尊做一回向导。引领着霈津重游故里。
我还没来得及思索,傅斟就急急替我应承下来。还与霈津说我也对摄影绘画配很感兴趣,希望他能熏陶熏陶我。
做向导的人是我,傅斟却对这事大为上心。连带我的穿着打扮都颇多意见。我本选了高腰公主袖的洋装,配红色小牛皮高跟鞋。傅斟说洋装显得太正式,建议我穿衬衫与女士西裤,鞋子换成平底的。他说霈津生性随和,不喜浮华装扮。大多是简单的白色衬衫。我既与他相伴,装扮应尽量迎合他才是道理。
我边依言选着衣衫边问他:“你这说是待客之道,我看暗含着拉郎配的心思。”
他帮我比划着衣服,又退开远处端详着,说:“我是大张旗鼓的保媒牵线。你若不喜欢,也不会这般乖乖听话,又做头发又化妆。”
被他这样说,不免脸上难堪。赌气把衣服往床上一丢:“不去了。”
他赶紧把衣服捡起来,双手捧着往我手上送,哀求道:“好姐姐,亲姐姐,为我,都是为我还不行嘛!”不待我说话,又低三下四的轻托起我的手臂往外套袖子里放。嘴里念叨着:“黄家的几兄弟,虽说现在管事的是霈漳,可是黄伯父最疼的,却是霈津。霈津这个人,聪明又淡薄,与世无争。对女人也是极有风度。”
我赌气不说话,狠狠瞪他。他赶紧求饶:“好好好,不说了。”
亏得傅斟提醒,穿了平底鞋子。原来摄影真的是一件废力气的辛苦差事。虽然有车跟着,可是遇到较小的街巷,车子开不进,还得步行。黄霈津背着硕大的照相机,我帮他提着装工具的小箱子,一路走走拍拍。有些地方我看起来平常无奇,在他眼里却兴奋莫名。有时他会为一个景致入了迷,极认真的调节光圈镜头,摆弄上好半天。这样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安静的看着他。他忙碌之中,会偶尔回过头来,给我一个温柔的笑容。拍摄完毕,他会邀请我去喝茶或吃小吃。估计是早在傅斟处做了功课,每次他看似随意的点餐,却都是依着我的喜好。聊天的时候,他会真诚的注视着我的双眼,说话之前总是先送上一个微笑。说不清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只是觉得很平静。
临别的时候,他送了一张照片给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拍的。照片里的我站在耀眼的阳光下,手指着什么东西,很没心没肺的大笑着。脸孔笑的有些变形,不算美,却格外的鲜活灵动。连我自己都忍不住喜欢上了照片中那个傻傻快乐着的自己。
那个时候我算是对黄霈津有好感。只是很遗憾,我没有爱上他。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阿东哥,我可能会对他一见倾心,跟着他跑去香港。无奈在涉世未深的爱情里,谁也取代不了最先来到的那个人。
许多许多年后的一天,我带小孙女在街角的书报店买故事书。选择这样的小店面,是因为这里是私人开的,可以讲价钱。
小家伙挑选的当口,我也随意的翻看着。无意间拿起一本摄影集,作者是著名摄影家黄霈津先生。封二刊登着一张作者照片,一个很精神的老者站在雄伟的瀑布下,摆弄着相机,一位女士安详的站在他身边,默默的陪伴着他。图下的注释写着:黄先生与夫人。
当我想翻看里面的内容时,书店店员走过来,笑容可掬的说:“这本是正版的,都是铜版纸印刷。很贵的。”我便知趣的将书合上,递给了她。
如果当年得我不那么执拗,不是满脑子的理想主义,那么照片里从容幸福着的女人,可能就是我。可惜那时的我深陷于自以为是的爱情和自命不凡的忠贞,直至自掘了坟墓。落得凄惨收场。
作为活得失败的人,我们总喜欢把一切的误会,错过,和失去推给天意,埋怨造化弄人。可是回头想想,桩桩件件,又有哪一步不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是当时愚钝,目光短浅。以为此是而彼非,熟料不是所托非人,就是事与愿违。
34
34、第34章旧信。。。
黄氏一家回了香港,不久之后,寄了书信过来报平安。
傅斟收到书信,喜滋滋的看过一遍,向我转述了霈津的问候,说霈津和他们全家都诚意的邀请我去香港游玩小住。随信还转寄来了一封陈年旧信。是毓婉姨妈在世的时候写给傅斟的。当年因为邮递员投递时的疏忽,这封信一直塞在信箱与墙壁的夹缝中。直到近日他家的外墙重新修葺,拆掉信箱的时候才发现。信封看起来有些时日了,染着尘土铁锈的污痕。
拿到这封信,傅斟的神情兴奋而伤感。他很小心的拆开封皮,抽出发黄的信纸,一个字一个字仔细的读着。仿佛在和死去的母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
读着读着,傅斟的脸色越来越黑,眉头渐渐的拧在一起。我问他怎么了,他什么话也没说,径直上了楼。我猜度着,可能一些熟悉的词句勾起了他的追思之情,以致心情沉重,便未多加理会。
《与君诀什么意思》第46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