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辛时道:“臣在门下半月,尚觉平淡。朝臣避西宫尊讳,未敢议论内庭,倒是臣去吏部办入职的时候……考功司的一位郎中十分开明,不管哪方文诏,都笑脸相迎。”
朝臣也是老狐貍,新君持神器正统,太后有自开国以来积攒的人脉与威望,两方僵持不下,还不到站队的时候。对于这个回答,太后没有显得过分意外,道:“中下阶官员麽……嗯,也是好事,不过眼下暂且用不上。讲起这个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慧娘新婚拜见那天你不在,推荐来的那个李台,知不知道他是什麽人?”
怎麽突然又提到李台?
凡遭疑问先自省,辛时顿时放下前朝官员晦暗不明的态度,开始细数开国以来得罪过先帝与太后的家族。嗯,那可多了去了,不到上百也有大好几十……似乎没有谁是姓李的?
况且李台常常提及家中母亲,若是罪人之后,没道理父亲受罚、母亲却安然无恙。辛时先前和李台同住业德寺,见过几回老伯母,刚够着免罚的年纪,十几年前肯定逃不过。
应当不是什麽太坏的事。
这样想着,辛时朝太后一拜,将心中顾虑说出:“李待诏家境不沃。臣虽与他相交,恐过言私事引发难堪,故而未曾询问他家族谱系。”
太后笑一声,轻轻将指尖置于桌面,扣几下,道:“料你也不知道。他是李召允的后人。”
辛时呆了呆。一股极其不真实的感觉涌上心头,脱口道:“李召允公……那是先朝名臣。”
太后向后一仰:“是啊,‘封八百户,后进国公,産业连绵不绝’,前朝载史之册中,没有哪个臣子比他更风光。就这麽一个大家族,传至三代遇上乱世,居然就窘迫到如今这等地步,可见天下若逢连年征战,即使王孙公子也无可避其苦,唉!”
语毕击案长叹,似乎要将自己心中的郁结也一块儿抒发出去,说回正事:“阿成不是一直要闹着解散翰林院吗?反正你也调出去了,僚属留着没什麽用,他愿意解散就解散吧……但其中一二人才,就此驱逐太过可惜,这名臣之后头一回见我就觉得不错,只是经年盯着画作,太小家子气,最好能找个地方历练几年,积累点经验。”
太后这是又看上了李台,想要把他培养起来,然后借先人的声望为自己造势。这倒是件好事,翰林院到底是不入流的杂吏,一辈子做到头,也不过领份勉强能糊口的俸禄。若能外出任事,只要自己肯干、人也不特别愚笨,历练得当以后就是地方吏治提拔来的官员,正统出身,前途无量。
辛时思索片刻,问:“是否要臣私下先问李待诏有无长技,以便考察可任之职?”
太后大笑一声:“我要用人,何须过问你们意见!半生沉寂、落魄潦倒,一朝得王庭任用,他只要叩谢圣恩便是!”
是是是,我们这些做下属的不必多费脑子,只要听命行事,您老人家指哪打哪就行……辛时这麽腹诽,依然止不住为李台暗暗高兴,腰背往下一弯,拜谢道:“李待诏资辈平常,居于翰林院数十载,能得西宫赏识,乃其人之幸。臣先行替他感激殿下慧目。”
听完奉承,太后重新肃容,道:“地方我已经打点得差不多,越是难管的州郡越能磨出真本事,官员还是要从基层做起才能有经验。京畿这头阿成看得紧,我才把你塞进去,再动人事不合适,倒是镇守在北海一线的蓝老将还和我有点交情,十多年前那群叛王们造反,清剿之后,他是经由我被先帝提拔上来补缺的。他最近不是派记室回京述职吗,听说是李召允的孙子,也很愿意帮忙,你只要叫李台抓紧时间收拾东西,跟人过去上任。”
议论完这件事,太后又与辛时讨论很多前朝事项,无非是让他在任职起居郎的同时多多考察时政——并不,“结交”朋党。人主要这样安排,辛时也不能拒绝,一一应下,待到告退之时,一步踩上木楼梯,忽听太后在身后又道:
“阿辛。”
辛时身形一顿,扶着栏杆回过身,望向太后宛如沉水的面容。“阿辛”这名字,还是先帝为表亲切、随口起的昵称,尽管日日出入宫闱、召对拟旨,俨然已是周旋于朝政间的重要人物,可辛时到底年轻,对两位圣主来说不过如他们幼子一般的年纪,只是太后几乎不用这个方法唤他。
已是日落时分,倦鸟归林,寒江起雾,从未央宫的二层高楼中向外眺望,一片朦胧。高架上不知何时点起的烛火盈盈跳动,苍茫浑浊的夕色无声探入高阁,交缠落在大周王朝最为尊贵的女人身上,为她精致的妆容涂上一层看不真切的黄光。
“司天台午时来报,明日起神都要落雪了。雪天路滑,马亦容易失蹄,出入小心些吧。”
她同样凝望向年轻的下属,很快,落下嘱咐。于是在这一瞬间,不知是否是辛时的错觉,那年过半百、一生都杀伐果决的女强人,竟真的看起来有一些像慈母了。
第八十四章
虽然太后很难得地嘱咐下属“出入小心”,辛时错过宫门落锁的时间,很遗憾没能余元出宫。他难得回翰林院过夜,属于他的小楼半月未曾打理,灰蒙蒙一片,想到翰林院解散在即,这可能是他在楼中度过的最后一夜,不免生出些世事易改的唏嘘,对这个呆了六年有余的地方十分不舍。
次日至天仪殿录事,辛时想到太后的嘱咐,午休时告别同僚溜回翰林院。巧得很,李台正在走廊上晃悠,辛时笑眯眯捉住他,道:“李七自称与辛某人是朋友,也藏得太深。既然是召允公之孙,怎麽不早说?”
《古人谈读书》第139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