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侦探推理 > 舍弟诸葛亮百度百科 > 第26章 八月十八广陵潮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后世之人皆知: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先秦至现代,因为地转偏向力和河口泥沙冲积延伸的原因,东海沿岸的大潮发生地,一直是有缓慢南移的。

先秦两汉,潮盛于广陵(扬州)。

魏晋六朝,盛于吴郡(苏州)。

唐宋之后,盛于钱塘(杭州)。

如今诸葛瑾生活的这个时代,东海上最大的潮汐发生地,恰恰就在这座广陵城。

西汉文景时的汉赋大家、广陵人枚乘,便有赋赞广陵潮:“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

这个枚乘的赋文之名,在当时也是非常响亮的,与贾谊、司马相如并称。

至于其后世知名度低于贾谊、司马相如,主要因为他是广陵人,汉初属吴国地界,侍奉过吴王刘濞。而刘濞后来发动了七国之乱。

刘备入徐州两年不到,原先还真没来过广陵城,也没见过广陵潮。

今日刚好赶上了八月十八的全年最大潮日,也就跟诸葛瑾一起,在邗沟江口一观天下盛况。

顺便等退潮后,再看看诸葛瑾放下的最新改良版流刺网、究竟能抓到多少鱼。

不亦快哉。

不过,等待潮水的时间太无聊,刘备也就继续跟诸葛瑾讨教这流刺网的改进历程。

诸葛瑾也闲来无事,就慢慢讲解。

他先拿过第一张竹制流刺网给刘备看,刘备一个外行人,乍一看没看出端倪,

然后又跟第二版对照了一下,才发现第一版的竹片是宽的一面与网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布的,而第二版就把竹片纵列起来,侧面迎着水流来去的方向。

这个原理很好看懂,刘备自己就理解了。

显然第一版肯定是放到水下后、被水冲刷时阻力太大,迎水面积太宽,容易被冲走。第二版把薄薄的侧面对着水流,能分开水势,就稳很多。

然后刘备又看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底部加了穿孔挂麻绳、绑上大石头,进一步防止被冲走。

但第三版显然还是不够好,诸葛瑾说,他做过试验后发现,虽然底部绑石头不会冲走,但还是会冲歪斜,不再正面迎着水流,阻挡鱼、刺鱼的横截面积也就变小了很多。

于是最后的第四版,他还在竹罾的顶部额外加了一根完整不漏水的空竹子,把空心竹筒当成浮标来用,确保潮水冲过后,浮力的作用把这一头始终往上扯。

如此中间一张网,顶上一个浮标,底下一个大石头,才算是上下方位彻底稳固,哪怕冲歪了,只要有浮力还能自动回正。

诸葛瑾此前其实也不知道流刺网具体怎么造,只知道个思路概念。

但谁让他逻辑思维比较强,空间几何想象推演厉害,前前后后十来天,多做几次试验就鼓捣出来了。

刘备原本已经觉得最终成品就很逆天了,现在看了诸葛瑾的“研发过程”,那么多中间迭代版本,他才彻底相信:诸葛瑾的思考方式远比成果本身更逆天。

他绝不是靠什么灵光一闪、或者是从别处看来的。

人家是实打实的脑子好使,见微知著,遇到问题能立刻着手攻坚解决。

“小小一个竹罾,居然短短几天之内,造出了第四代,每一代稍稍改良一点,才智之敏捷,实乃古今罕有。”

刘备感慨之际,远处雷震滚滚,他惊诧抬头望天,却见天气虽阴,但并无雷雨。

旋即才在侍从的解说下,得知这不是雷声,而是潮水声。

刘备也心中一凛,如迅雷风烈必变,端坐肃容,准备瞻仰天下奇观。

诸葛瞻倒是并不感到稀奇,他前世在省城读大学、工作时,大潮看得多了。

但旁人的肃然表现,也感染可他,于是也摆出了几分对大自然的敬畏。

很快,远处潮水如一线,从海陵方向逆流滚滚而上,竟把滔滔长江的天然奔流都顶了回来。

尤其当本身的江涛波峰与逆潮相撞时,形成了波峰叠加的激波,能瞬间冲天而起,随后又倏然消散,看得一群内陆来的外地人惊叹不已。

刘备不读诗赋,此刻唯有内心卧槽,

而孙乾算是众人中读诗赋最多的,情不自禁把枚乘的《广陵潮赋》和本朝(东汉)王充的赋文,挑了几段背诵一下。

刘备听了,不由撇撇嘴:“古人之赋,有何可咏?公佑有雅兴,可自作一赋。”

孙乾连忙赔笑:“在下才疏学浅,枚公大作珠玉在前,写出来也实在丢人。”

《舍弟诸葛亮百度百科》第26章 八月十八广陵潮(第1/2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