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接着,那女子拖着箱笼,紧赶几步奔过来,将手上箱笼一扔,抱了贞锦依叫道:“锦依,可算见着你了!”说着便哇地哭出声来。
贞锦依这才认出来:“锦佑师姐?!是你,你怎么来了?”
几年未见,陵锦佑已长高了不少,也没有少时小脸嘟嘟的模样,轮廓变得清晣,眉眼就秀丽了好多。
“莫哭莫哭。”贞锦依轻抚着她的肩膀以示安慰。
却听经二姑姑说道:“都进屋去说话吧,哭得院外头都听到了,还当是这院里出什么事了呢。”
兰婶儿加快步子走过来,先拉着良三的堂侄媳妇问明了安排,便将经二姑姑和陵锦佑带进她们住的屋子,把包袱等物放好,又去了正房的堂屋。
趁着堂侄媳妇和兰婶儿将饭菜端去再热时,贞锦依问经二姑姑:“怎的绩娘子没同你一道来,倒是锦佑师姐来了?”
经二姑姑道:“先倒杯茶来喝,渴着可不好说话。”
贞锦依一笑,忙去倒了几杯茶过来,先奉了一杯给经二姑姑。
经二姑姑这才将别后情形讲了。
她从埠宁的染织巷离开之后,一度在埠宁郡府城内找了个事做,然而那家老板颇有些刻薄,经二姑姑又是个宁折不弯的性子,两下里相处得很不愉快。
后来带家在昌溪经营原有的织房之外,又开了个制衣作坊,带大娘听说她已离了染织巷,打听到她的去处,便将她请去了昌溪。
绩娘子家中儿女都大了,开销也大,她回家之后少了进项,家中的日子便有些难过,得知此事也跟着投奔了去。
陵锦佑闹着出家时经二姑姑还在埠宁,到昌溪之后,她将这事也告知了带大娘。带大娘便送了信给陵家,问他们是否愿意再将女儿送去昌溪继续学艺。陵锦佑的父母正为着女儿的出路忧心不已,得了这信,哪有不情愿的,当即就去了道观。陵锦佑也是乐意的,来不及落籍,顶着个道姑的身份就跑到了昌溪。
过了些日子她家人要帮她把籍户从道观转去昌溪的匠户册上,那道观的观主因陵锦佑走得甚急,只是跟本师说了一声,还未等得观主点头就先跑掉,心头有些不满,便一直拖着不肯将度牒给她。至今陵锦佑在昌溪带家作坊里还是“黑户”。
贞锦依听得五味杂陈。
她被赶出绣坊,虽不见得恨带大娘,却也难免腹诽她识人不明,待得查抄之事出来,又觉得这场祸事跟她管理不善有很大关系。等到听纾锦宛说了那些往事,更是认定此人小肚鸡肠,对其的评价降至冰点。没想到带大娘对经二姑姑等人却还颇念旧情。
也是,带大娘跟她贞锦依没什么交情,跟经二姑姑、绩娘子一同长大又共事多年,感情就大不一样了。看来这是个对“外人”防备,对信任的人亲近的人,秋锦香一事,大约也是糟在这个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任上头吧。
说着话,兰婶儿她们端了饭菜上来,众人上桌吃着。
经二姑姑虽一日奔波劳碌,坐在桌边仍是腰背挺直,举止有度,陵锦佑见了也不好意思狼吞虎咽。
贞锦依又问她们带家经营如何,她们在那边过得可好。
经二姑姑并不说话,只有陵锦佑在贞锦依的追问下陆续答了一些。
带家的制衣作坊是民户,不像染织巷的官户有官府拿钱养着,也没有稳定的客源。昌溪虽比埠宁人多城大,带家的生意却只是勉力维持,因此也不敢多请人手。经二姑姑在那边不光要管裁剪,也要帮着做缝纫等事。直到陵锦佑去了,才把她手上的杂活接了去。
这回官差去昌溪下公文,带家是被官司搞怕了的,一句多话不敢说。经二姑姑不用多想,便知上省城的锦官院要比在昌溪托庇于带家的小衣坊要强许多;只是绩娘子放不下家中的事,不肯远离,陵锦佑就自愿顶了她的缺。
那公文上只明写着“原籍埠宁绣坊经二妞等绣匠”,这原是良三特意请局使留的一个空子,因知绣坊散落的人多,以备万一有其他人要来,可以一同带了上来。局使也有意多找些人手,不但未写明人数,还叮嘱过官差,能多带几个熟手便多带几个。
官差下来却只与府衙交接,知是民户带家制衣坊送来的,府衙的人也说是绣工,便没多质疑,都给带了过来。
贞锦依听了好笑:“经二姑姑,原来你的闺名叫二妞呀。”
经二姑姑不以为意:“女娃家,有什么正经名字,我们那时家里怎么叫,到了坊里也是怎么叫。还是后来领了官帖,托了诚先生帮坊里办文书的事,诚先生说,既要入官家的名册,总归须有个正经名字才好,因此到你们这一辈时才都按着辈份取的名儿。”
原来她们的名字还是诚先生取的,贞锦依深觉跟这位冉冉升起的学问大家很是有些缘分。
次日,贞锦依就拉了她们去纾家。
当年在染织巷时,纾锦宛与绣坊众人的交往其实并不多,但多年不见,如今再在故地相逢,便觉有说不完的话。
当晚贞锦依与陵锦佑都歇在了纾锦宛的房中,三个姐妹唧唧呱呱直聊了一夜。
过得一日,贞锦依便说要去拜望一下诚先生,陵锦佑也说想跟去瞧瞧田老安人。原来贞锦依入省之前,曾托陵锦佑多多照看诚先生母子的衣物。陵锦佑认了真,在坊中对诚家的东西特别上心,还常去诚家探看。
田老安人依然不肯叫她多做什么,但老人家居于内院不免寂寞,有年轻女孩子去总是高兴的,常拉着她聊些家长里短的事,还暗示过要将乡下的侄儿说与她。虽然最后没成,两下里倒亲近了许多。
回到良家跟兰婶儿一讲,经二姑姑也说往常麻烦诚先生不少,如今人家要进省城的书院讲学,也算是高升,该去恭贺恭贺,并且将来都在省城住着,说不准低头不见抬头见,打个招呼是应当的。
于是良三叫贞锦依慎重其事写了个拜帖,以良三父子为首,一群人都去了蒙学。
景州书院来的山长和弟子们并没住在蒙学,都被绎家请了去殷勤招待,陪同的差役则住进了府衙安排的驿站。
良三他们去时,蒙学中只有诚先生母子在。
《锦程万里艺术字》第八十八章 叙旧(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