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和邻居家一样,加国感恩节也有庆丰收、阖家团圆的好意头。
无奈,此地进入冬季更早,温暖几乎持续不到十一月,到那时,部分地区早就下起了皑皑白雪,背离主题又很煞风景,毕竟,庆丰收的好意头搁哪儿都叫人想到瓜果飘香、庄稼成熟的金秋,不是万物凋零的严冬。所以经过历史上无数次的变更后,最终固定在了十月,好方便人们在天气还不那么齁冷的时候,和亲友团圆团圆,一道赏赏秋啊枫叶什么的。
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他或她也不一定能明确道出感恩节的起源,就连历史学家也不能统一口径,有说是最初是为什么英国探险家安全抵达加拿大,有说是什么最早的欧洲定居者和印第安人一起烤面包但是撇开不明朗的历史,它“感恩”的主题还是众所周知又耳熟能详的。
既然要请先武上门过节,兰珍只得也“煞有介事”地告知小蝶,感恩节那天,她想搞个小型的晚餐派对,和两位室友在家里庆祝庆祝,碰巧一个“朋友”在多伦多,正好把他也喊过来聚聚。
小蝶悔得简直要跺脚:“哎呀!我答应我二姑去她家过节了。”
“没关系,怪我没有早点想到,我也是临时起意。”兰珍这么说着,眼睛却悄悄瞪向陈飒。
陈飒避开了房东的眼神,正埋头数手指头上有几个螺,几个簸箕。
小蝶是真后悔要错过两位室友的感恩节大餐,也有些惭愧。
一个多礼拜前,二姑邀请她的时候,特意叮嘱:“你那两个室友,想带也能带过来,杰弗里和我都挺喜欢她们的,而且人多热闹。”
她当然想把她俩带去,但转念一想,她每次在路亚家过夜,都和室友们说是去二姑家了,万一两下里穿帮就糗大了,二姑倒没事,主要是姑父和一对双胞胎,总不能让他们都帮着她圆谎吧。
于是她便打消了邀请两位室友同去的念头。本来她自己也不想去,可是灵机一动,想到了冯爱,就试着问了问,没想到冯爱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段日子,两个女孩子早就把友情延续到了“交流会”以外。
小蝶发现,自己用起英文来,比中文要放肆随意得多,反正不是母语,没有过多的情感牵绊。而且词汇的有限让她的困扰少了些矫情和浓烈,多了些理性和淡然。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她发现用英语对着相识不久的冯爱吐露心事,比用中文对二姑或同屋的两位老大姐倾诉要容易得多。而且不知是不是一个人闯荡天涯惯了,冯爱没那么多女孩子气的感伤,是个实用主义者。
有一次,小蝶提到跟路亚出去吃饭,不会用英文点酒水的尴尬,冯爱并不安慰她,而是实际问题实际解决地告诉她:“不用担心,我可以帮助你。”
等她俩下一次聚会的时候,她给小蝶展示了一张她上班的酒馆吧台酒柜的照片,然后在一张白纸上详细罗列出常见的红白葡萄酒的品种,还有烈性酒、鸡尾酒、气泡酒、啤酒她很自信地告诉小蝶:“一般多伦多酒吧的酒水不会超过我们吧台有的这些,所以你把它们记住,基本上就一通百通了。”
她还教了她一些点酒水常用的词汇,比如“加冰”不叫”加冰”,叫“在岩石上(ontherocks)”;“不加冰“不叫”不加冰“,叫“不乱掺东西(neat)”,于是“加冰的威士忌”,就变成了“岩石上的威士忌”,“不加冰的伏特加“就变成了“不乱掺东西的伏特加”。
和同住的两个老大姐一样,冯爱也是个爱玩的人,比如九月末十月初的“十月节”。
人们都知道德国慕尼黑有个叫“十月节”的啤酒节,却不知道,多伦多周边的一个小城基其纳,也有这么个节日,因为当地德裔居民甚多,所以就搞了个本地版的“十月节”,和他们故土的节日遥相呼应。
参加这个活动,得从多伦多开车去基奇纳,路途不远也不近。于是,冯爱牵头,组织“交流会”里的有志之士一同去,大家分摊租车费和加油费。
虽然比慕尼黑土产的节日少了原汁原味,比如啤酒都不是德国原产,大伙儿说的都是英文,但热闹是一样的。
小蝶跟着冯爱,和“交流会”里的人疯了一整晚,到凌晨才回家,连兰珍和陈飒都啧啧称羡,因为她们居然不知道本地也有这么个节日,也没去过基奇纳,以为当地就是加拿大无数瞌睡绵绵的小城之一。
小蝶回馈友情的方式就比较通俗了。
冯爱一直羡慕小蝶零毛孔的瓷瓶皮肤,小蝶就大显身手,带着她在羊粪池一带中国人开的日韩美妆店穿梭,专业水准不亚于护肤品导购。
她还带着好友去吃各式正宗的中国菜和韩国料理,令她惊讶的是,这个胳膊上刻着汉字的姑娘筷子居然用得不咋地,原来印尼人吃饭用勺子和叉子,或者直接上手。她还告诉小蝶:“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被迫去除所有华人的生活习惯,包括我们的姓名。”
怪不得她家不姓冯,姓什么“冯盖醋”。小蝶“唔”了一声,只能靠想象去拼接一段她完全陌生的印尼华人移民史。
感恩节那天理所当然地是个公共假日。
虽然是“家宴”,虽然只有两位宾客,兰珍却拿出一贯认真到较真的态度,早早着手准备起来,连两位宾客的过敏食物都登记在案。“感恩节”前两天,她就把食材和酒水一应准备齐全了。
陈飒要分摊开销,她坚决不要。陈飒一脸愧疚:“那我可真过意不去。”
《多伦多bloor街》第9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