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欢迎您!
蓝雨小说 > 其他类型 > 新安吏原文 > 第257章

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

李徽却婉言谢绝了这趟差使,只道自己没有任何经验,担心误了事——在如今的情况下,审问张员外郎已经毫无意义,他也没有必要过于锋芒毕露,免得引来更多不必要的怀疑——能从越王府中取得消息,在许多人看来,他已经足够出众了。当然,他们或许觉得,其中定然也有越王李衡看重子侄辈、愿意提携他的缘故。

作为一位近支宗室郡王,他不必将每一件事都办得光光彩彩,而是应当时而闪烁夺目,时而平庸如常,时而稳重可靠,时而青涩稚嫩。他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年纪,符合自己的身份。能令长辈时不时惊喜一回,便已然是极限了。

当然,这样的表现,或许同样能够迷惑住他们的敌人。杨家如今不是已经彻底误解了么?以为他的所作所为皆有“高人”在后头指点。若是能让安兴长公主以及暗中准备谋反的那位远亲也轻视于他,便再好不过。无论如何,他如今也仅仅只是个初入仕途的少年郎,不是么?

在圣人的授意下,这桩极有可能为谋逆重案的案件悄然无声地继续查了下去。李徽暗自将三司查得的证据与自家部曲所知的消息互相印证——越王府所得的线索,则由李璟时不时地捎带给他。因着堂兄弟两人互通有无,李衡对此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索性便不再拘着李璟了,让他时常跟着堂兄,学一学他的行事之法、处世之道。

转眼间,便到了二月中下旬。天候转暖,正值桃花、杏花、梨花盛放的时候。李徽便挑了个休沐日,邀一众兄弟姊妹往大慈恩寺赏花。其他人皆有兄弟姊妹相伴,而濮王府中只他一人,难免显得有些单薄。于是,新安郡王很是自然而然地带上了王子献。而王子献又捎带上了偶然得知此事之后,便难得与兄长开口想同行的王子睦。

位于长安城东南晋昌坊的大慈恩寺,与诸王府以及公主府都相距遥远,太极宫则更远几分。当长宁公主的厌翟车停驻在寺门前时,其余兄弟姊妹都已经到了。李徽与李璟闻讯,特地带着王子献兄弟二人前来相迎。

长宁公主牵着永安公主下车时,目光不由自主地便掠过了王家兄弟,难掩笑意:“阿兄先前不是说,这一回只有自家人么?怎么咱们一群姓李、姓周、姓秦的里头,竟多了两个姓王的?咱们家何时有琅琊王氏的亲戚了?我怎么不知晓?”

李徽很清楚,她不过是在打趣罢了,并非是心生不满,所以只是笑而不语。然而李璟却将她的笑言当了真,禁不住辩护道:“阿兄与王郎君相交莫逆,早就将王郎君看成是濮王府的人了。既然是自家人,同进同出、同来同往自是情理之中。悦娘,你便是再惊讶,再不愿意,也不该在众人面前为难阿兄才是。”

闻言,长宁公主不由得掩唇而笑:“阿兄?景行堂兄什么时候唤上‘阿兄’了?这倒也是桩稀奇事。以前你不是只唤‘玄祺堂兄’或‘堂兄’么?何况,你方才说我在众人面前为难阿兄,如今你不也是‘在众人面前为难’我么?”她的一双美目顾盼生辉,目光流转之间,仿佛甚么都无声无息地说尽了,又仿佛甚么也不曾说。

李璟怔了怔,倏然反应过来,正要再说几句,勉强给自己挽回颜面——便见永安公主眨着乌黑的瞳眸,声音无比清脆地唤道:“新科状头!”

小家伙歪着小脑袋望着王子献,显然认出了他,很是兴奋:“阿姊,阿兄,状头!状头!”听起来,新科状头便如同一只新奇的猫儿狗儿似的,让她惦记了许久。

李徽忍不住笑了起来,瞥了瞥王子献:“不错,他便是新科状头。咱们婉娘的记性真是不错,居然还能认得出他。呵呵,新科甲第状头果然早已声名远播,就连不知事的孩童也能记住你,也不知还有多少人一直对你念念不忘。”

王子献望着他,微微一笑:“便是再多人念念不忘又如何?横竖不过是些无关之人罢了。”最近,意图榜下捉婿的人家愈来愈多,几乎将藤园的门槛都踏破了。连他举办文会的时候也有些不安生,时不时便有人询问他的婚事。迫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作借口,委婉回绝了这些莫名的姻缘。

仅仅只是如此自然不够,为了避免这些人当真去询问他家的“父母之命”,他早已传信回商州,烦劳族长紧紧盯住王昌与小杨氏。得知他已经是新科甲第状头之后,族长几乎是立即便许诺,绝不会让王昌与小杨氏干涉他的婚姻大事。而他若有任何需要,商州王氏必定会鼎力相助。

不多时,一行人便与宣城县主、信安县主姊妹二人汇合,而后又遇见了临川长公主之子周俭、周仪,清河长公主的一双儿女秦承、秦筠。

众人确实有一段时日不曾见面了,不由自主地便放慢脚步,细细说起近况来。王子献与王子睦虽是外人,但新科甲第状头的名声几乎无人不知,周家兄弟与秦家兄妹对他亦很是好奇。加之王子睦性情温和、举止有礼、谈吐有物,亦很快便融入了他们的谈话之中。

说说笑笑之后,他们这才前往供奉太宗皇帝与文德皇后的殿堂祭拜。玄惠法师早便得到了他们将要过来祭拜的消息,让僧人们备齐了鲜花鲜果与法器,亲自主持了一场简单的祭拜仪式。

郑重地三跪九叩祭拜完毕之后,这群年轻的贵人又按年龄大小顺次上香祝祷。虽不过是一场简单的仪式,却也颇费功夫与心力,每个人的额角都出了一层薄汗。

《新安吏原文》第257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