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小说www.lanyuting.com
华盛顿—巴黎
1918—1919年
美国最优秀的总统是谁?1962年,美国一家全国性杂志通过投票评选,为美国历届总统作出一个排名榜,结果是:第一名林肯、第二名华盛顿、第三名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名威尔逊。前三位美国总统可谓妇孺皆知;而名列第四的威尔逊总统却不是人人都知道他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为威尔逊的政治生命是在失败的氛围中结束。然而美国人民并没有将他忘却,因为是他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在美国,人们评价威尔逊,主要不是着眼于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着眼于他在国内推行“新自由”政策,而是看重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为谋求美国领导地位所作的努力。威尔逊事业的顶峰是他亲自率领美国代表团远渡重洋,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美国政治传统下,实属罕见。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缔结《巴黎和约》的基础,并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以保障人类的永久和平。他的这些政治理想举世瞩目。在饱经战争苦难的欧洲人眼中,威尔逊不啻是一位“救世主”。可是,威尔逊的梦想并未实现。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罗斯福总统“十分钦佩威尔逊的梦想,但是他把威尔逊的失败归因于威尔逊把梦想当成了现实”。同样,也有不少人把威尔逊称为“堂·吉诃德”。西班牙小说中的堂·吉诃德,耽于幻想,不切实际,最终碰得头破血流,但他毕竟初衷善良。在茨威格看来,威尔逊也是如此。
——译者题记
邓蜀生著《伍德罗·威尔逊》第22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邓蜀生著《伍德罗·威尔逊》,第223页。曾经把威尔逊当做“偶像崇拜”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1919年11月写毕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把威尔逊比做“又聋又瞎的堂·吉诃德”。参阅邓蜀生著《伍德罗·威尔逊》第179页。
1918年12月13日,巨大的“乔治·华盛顿号”军舰正向欧洲海岸驶去。军舰上乘坐着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亿万民众怀着如此巨大的希望和信任,期盼着一艘船、期盼着一个人。欧洲各国互相怒气冲冲地已打了四年仗,互相用机枪和大炮、用火焰喷射器和毒气杀戮了千百万自己国家最优秀、最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四年时间里,这些欧洲国家用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无非是相互的仇恨和诋毁。然而,所有这些煽动起来的激昂情绪并未能够让人们听不见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自己的国家所做和所说的全都违背天理,玷辱了我们这个世纪。所有这些亿万民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这样一种隐秘的感觉:人类重又倒退到野蛮的未开化和以为早已远去的世纪之中。
伍德罗·威尔逊(thoaswoodrowwiln,1856—1924),连任两届的美国第28届总统。年i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斯汤顿县,187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12年7月被民主党提名竞选1913年总统,以“新自由”政纲竞选获胜,1916年以“他使我们免于战争”的口号,再次连任。1919年9月4日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争取美国人民支持国际联盟计划,9月25日病倒在火车上,10月2日回白宫后中风。1920年12月,威尔逊接受191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金。1924年2月3日在华盛顿病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威尔逊亲自率领美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1918年12月4日起程,1918年12月14日抵达巴黎,由于威尔逊一贯以维护和平的中立姿态,以仲裁人的身份调停欧洲局势,尤其是他提出作为议和基础的“十四点原则”后,欧洲舆论一度把威尔逊视为“救世主”,他抵达巴黎时,受到民众热烈的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算起,至1918年11月11日大战结束,历时四年多,卷入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共有两千余万人死亡,另有两千余万人伤残。
这时候,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声音从另一个大洲——美洲越过仍然硝烟弥漫的战场传到欧洲,这声音清楚地要求:永远不要再有战争。永远不要再有争执,永远不要再有那种罪恶的旧的秘密外交——这种外交把各国人民在自己不明真相和不愿意的情况下驱赶着去当炮灰;而是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更好的世界秩序——“建立一种在臣民们同意的基础上并得到人类有组织的舆论支持的法治”。令人惊异的是:在所有的国家,说各种不同语言的人都立刻听明白了他的声音。第一次世界大战——昨天还是一场为了争夺接壤的土地、为了边疆的划分、为了争夺原料、矿山和油田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无谓争吵——突然获得了一种崇高的、近乎宗教似的意义:这场战争之后将是永久的和平,将是公正和人道的救世主之国。这么一说,千百万人的鲜血似乎没有白流;这一代人如此受苦受难,好像就是为了换来这样的苦难永远不会再降临人间。千百万民众怀着绝对的信任,热烈响应威尔逊的呼声;人们都说,他——威尔逊将会使战胜国和战败国达成和解,从而缔造公正的和平。人们都说,他——威尔逊是另一个摩西,他会使迷途中的世界各国一起同坐在新的国际联盟的会议桌旁。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在几个星期之内成了一种犹如宗教一般的力量——犹如救世主一般的力量。人们用他的名字给街道、建筑物和子女起名。每一个觉得自己处在苦难之中或者感到自己吃了亏和受到歧视的民族,都派代表到他这里来;成千上万写着各种建议、祈求、恳请的信函和电报从五大洲涌来,堆积如山。装满信函和电报的好几个箱子还被送到这艘正在驶向欧洲的军舰上来呢。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都一致要求威尔逊作为他们这次最后争执的仲裁者,使梦寐以求的最终和解得以实现。
年1月8日,威尔逊在向国会致辞中提出被他自己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四点,即最后一点:“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以德、奥匈、保加利亚为首的同盟国,还是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都是通过秘密谈判和缔结秘密协定来保证各方希望争得的利益。1917年11月爆发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了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纲领,废除秘密外交,并宣布废除俄国临时政府缔结和批准的全部密约,而且将这些密约公诸于众。密约的主要内容集中归纳在1915年4月26日的《伦敦密约》中。这个密约规定了英、法、意、俄、日等协约国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具体办法,包括瓜分德国属地,肢解土耳其,给予法国确定其与德国接壤的西部边界的自由,给予俄国以确定其东部边界的自由。俄国苏维埃政府公布密约的行动,在欧美引起强烈震动,舆论哗然。饱经战祸之苦的各国民众,热烈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呼吁,积极展开反战运动,要把世界大战转变为国内革命,这无疑是对西方社会的严重挑战。面对这种局面,为了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巨大影响和赢得民心,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中第一点就是主张公开外交,不得有任何秘密的国际谅解。救世主(ssias,音译:弥赛亚),源出圣经故事。《圣经·旧约》称,公元前12世经至公元1世纪,犹太国处于危亡时期以来,犹太人中流行一种说法,称上帝终将重新派遣一位“君王”(弥赛亚)来复兴犹太国,《圣经·新约》借用此说,声称耶稣就是弥赛亚,但不是“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凡信他的人,灵魂可得到拯救,升入天堂。摩西(oses),圣经故事中古代犹太人的领袖。《圣经·出埃及记》载,摩西带领在埃及为奴的犹太人穿越沙漠、历尽艰险,迁回到迦南,并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写在两块石板上的十诫。犹太教将《圣经》首五卷称做“律法书”,并称出自摩西之手,故有《摩西五经》之称。建立国际联盟是威尔逊对外政策中的主要构想。国际联盟(简称国联)于1920年1月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先后加入的有63个国家。美国是最初的发起国,但国际联盟盟约在1919年11月19日被美国参议院否决,1920年3月19日,美国参议院第二次否决了包括《国际联盟盟约》在内的《凡尔赛和约》;因此美国始终没有参加国联,威尔逊的政治理想也终于成为泡影。尔后,日本和德国于1933年退出国联;意大利于1937年退出。苏联在1934年加入,1939年被开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标榜“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联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4月宣告解散,所有财产和档案均移交联合国。
威尔逊无法抗拒这样的呼声。他在美国的朋友们劝他不要亲自出席巴黎和平会议。他们说,作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他,有责任不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宁可从远处领导谈判。但是伍德罗·威尔逊没有被说服。他觉得,即使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这样一个最为显贵的职位,如果和要求他去完成的使命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他说,他不愿意只为一个国家效劳,只为一个大洲——美洲效劳,而要为全人类效劳;他并不仅仅只为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效劳,而要为更美好的未来效劳;他不愿意心胸狭隘地只代表美国的利益,因为“利害关系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凝聚力,而只会产生离心力”,而他愿意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他觉得,他必须自己小心翼翼地守望着:不让军事家们和外交家们再次煽起狂热的民族情绪——因为人类的和解意味着为军事家们和外交家们的险恶职业敲响了丧钟。他必须亲自充当担保人,保证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他们领袖的意志迫使与会代表说什么样的话,而且在这一次媾和会议——人类的最后一次和最终决定一切的和会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在全世界面前开诚布公地说。
“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和平会议,有美、英、法、日、意等27国参加,战败国均不参加,中国作为战胜国亦参加了和会,苏维埃俄国未被邀请参加,和会实际上由美、英、法三国领导,最后签订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由于和约无理地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移交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威尔逊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站在“乔治·华盛顿”号军舰的甲板上,凝望着在雾霭中出现的欧洲海岸——它显得模模糊糊和游移不定,恰似他自己关于未来各国人民和睦友爱的梦想一般。他挺直地站立着,身材魁梧,面容坚毅,戴着眼镜的双眼散射出锐利而又清澈的目光,微微突出的英美人的下巴,但丰满的双唇却紧紧地闭着。他是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的儿子和孙子,因而在他身上就有长老会教士的那种严肃和狭隘。在长老会的教士们看来,世间唯有一种真理,而且他们肯定:就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一种真理。他在自己的血液中既有虔诚的苏格兰和爱尔兰祖先们的无比热忱,也有加尔文教徒信仰的奋斗精神——是这种信仰把一种要拯救罪孽深重的人类的使命赋予给了威尔逊这样一位领袖和导师。基督教的殉道者和被视为异端而遇难的基督徒宁愿为自己的信仰而受火刑也丝毫不离开圣经——这样的执著一直在他身上起作用。在他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学者看来,“人性”、“人类”、“自由”、“和平”、“人权”这样一些概念并不是冷漠的字眼;这些字眼对他的父辈来说是《福音》书中的训道,对他来说也不是空洞抽象的思想概念,而是他决心要逐一去捍卫的宗教信条,就像他的祖先捍卫基督教《福音书》的教义一样。他已进行过许多斗争,但是这一次斗争将是一次决定性的斗争。——当他凝望着的欧洲陆地在自己的视线中显得愈来愈明朗时,他油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但当他想到,“如果我们能够意见一致,我们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斗争;如果我们不得不互相争执,我们也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斗争。”这时候他不知不觉地绷紧了睑。
威尔逊的祖父是北爱尔兰的移民,1807年迁居美国,外祖父是苏格兰的移民。威尔逊的父亲约瑟夫是弗吉尼亚州斯汤顿县长老会教堂的牧师,祖父也曾任长老会牧师。威尔逊是美国第一个有博士学位、当过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的总统。他善于用福音式的语言讲话,他的政治思想和奉行的政策固然是一个保守派,却博得自由派的欢呼喝彩,把他奉为偶像,一度还拥有“救世主”的名声。威尔逊和列宁生活在同一时代,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威尔逊则是20世纪初美国寻求“领导世界”的思想导师。
??梦|阮|读|书
基督教兴起时,曾在罗马帝国被视为异端而受到迫害。最后一次大迫害发生在戴克里先统治末期,迫害基督教徒最凶恶的敌人是伽勒里乌斯。罗马帝国承认基督教始于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80年,狄奥多西大帝颁布敕令,把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语录》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 一(第1/1页)